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陈梦家豫剧手稿《红日》研讨会举行


信阳消息(张晓然)近日,陈梦家豫剧手稿《红日》研讨会在上海朵云轩举行。著名学者王献唐长孙、陈梦家手稿《红日》收藏者王福来,著名学者、《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子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张新颖,著名表演艺术家、第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获得者刘子枫,著名学者陈麦青、陆灏,《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朵云轩集团总经理朱旗主持。

陈梦家(1911年-1966年),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早年曾毕业于南京大央大学法律系,1932年又在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1934年改攻古文字学,1937年曾在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陈梦家是后期新月派享有盛名的代表诗人和重要成员,著有诗集《梦家诗集》《铁马集》《在前线》等。他还酷爱收藏,尤以明清家具见长。

与会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介绍,这个剧本是1959年写的。此时,陈梦家被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就是在这次下放期间,编写了豫剧剧本《红日》。赵萝蕤在《忆梦家》里说,“他喜欢看戏(各种形式的),喜欢写这方面的评论文章和泛论文艺的小文”,用来改编的这部原著,就是那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作品——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1957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译成英文,1962年拍成电影。

原著篇幅很长,人物众多,是所谓“史诗”式写法。陈梦家在改编的时候,基本删除了写高级军事首长的地方,而着重表现连班普通战士在战争中的锻炼和成长,附带也描写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豫剧<红日>编写提纲》中说:“这是一个现代的豫剧,道白采用原书的现代语的对话。在唱词方面,除以梆子为主外,我们以为可以穿插一些洛阳曲子,使音乐丰富多样。原著中的歌子,也照样保存下来。只要我们调制得合宜,是可以融合无间的。”改编这个剧本是为了“农村中的业余剧团”演出用的,所以《提纲》中特意说明:“农村剧团在农村巡回演出,虽是现代剧,似乎在布景和道具方面,应该力求俭省。我们既是以豫剧形式演出的,因此可以多多利用旧有的形式,使布景简化而以唱词唱出场面的情况。”

剧本写成后是否演出过,不得而知,大概是没有。但在改编时,陈梦家是处处想着它是“可用”的,《提纲》最后甚至设想,这个“初次试编的”剧本,“稍加修改以后,也可以作为话剧演出”。

然而,这个剧本手稿,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在上海朵云轩征来的这份手稿中,附有一封陈梦家的信:

国华兄:

十月间济南来信,早已收到,一晃又是一个月了。兹检出《红日》豫剧原稿,可笑之作,举以奉赠,作为纪念。其中是否有可采用之处,很难说。我是用了三十六个“半工”写成的,盛暑中挥汗作此游戏,亦人生一乐事也。匆匆即祝

撰安

陈梦家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七日

原来陈梦家把剧本手稿送人了。受赠者王国华,便是他的好友、著名学者王献唐的第三个儿子。这份豫剧剧本手稿的存在,实证了陈梦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意外”、一段“插曲”,他说是“可笑之作”“盛暑中挥汗作此游戏,亦人生一乐事也”,语调似乎轻松,恐怕也未尝没有自嘲之意。想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和心情下“作此游戏”,却很难轻松起来。

陈梦家的这份珍贵手稿、这份精神财富必将被视作无价之宝永藏世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