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父亲的农具


邹晓峰

父亲今年80出头,他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家里的各种农具应有尽有:犁、耙、锄头、牛索头、赶牛的鞭子、镰刀、板车等一应俱全。这些农具,有的是祖辈遗留下来的,有的是父亲掏钱添置的,有的是别人送的。

这些父亲曾经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农具,在他的务农生涯中曾立下了汗马功劳。父亲用它们播种、除草、施肥……进行各种田间管理活动。用收获来的粮食供一家人吃喝,并把多余的卖了换成钱供我们姊妹读书。

因为农具为家庭贡献大,所以父亲视农具为“家宝”,谁要是损坏了农具,他就会生气。有一次,母亲在使用纺车时用力过猛,弄坏了纺车,父亲对母亲大发雷霆,还两天时间不吃母亲做的饭菜。我小的时候弄坏过一把锄头,父亲发现后,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

每一件农具的来历,父亲记得一清二楚,特别是那些农具跟他一起开荒修塘补堰、深翻田地、收稻除草的情景,他更是讲得绘声绘色。父亲的记忆力和表演能力,让我惊讶不已。

虽然父亲一直都在培养我跟农具的感情和使用农具的本领,但我还是离开了那些农具,穿上了军装,离开了土地和村庄。因在部队写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被部队党委荣记三等功两次,退伍后返乡被分配到镇中心学校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现代机械逐步普及,家里的木犁、木耙、拉车、牛索头、牛索头绳、赶牛的鞭子开始正式“下岗”。用拖拉机拉庄稼、耕地、耙地等,家里的牛也享起了“清福”。从此,家里耕田、拉车再也不用牛了,养牛只是为了卖几个活钱。

我听到亲戚的介绍后,父亲昔日带着农具下田劳作的情景,好像电视屏幕的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