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森林
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公元1080年正月,苏东坡怀着满腹的心酸与惆怅,带着儿子苏迈走上了漫漫被贬之路。
相传苏东坡是在息县渡过淮河进入光山的。他们一路向南,很快来到了望水楼。到了那里,苏东坡的眼睛亮了,原来一条大河横亘在光山县城南边。
来到码头,渡口边一截高高的石碑,上边写的是四个饱满匀称的隶书大字:官渡码头。于是苏东坡知道这河原来叫作官渡河。虽是春寒料峭的天气,但是,官渡码头却人头攒动,河里舟船往来,一派繁忙。
码头边,茶楼酒肆,旌旗招摇,商贾行旅,各色人等,自在安详。赶了半天的路,苏东坡有些“日高人渴漫思茶”了,于是他决定找一茶楼喝茶打尖。他们便进了“官渡茶楼”。
小二一见他们便躬身相迎,满脸堆笑地问道:“几位客官需要点什么?”苏迈说:“要几碟点心、一壶茶。”小二应承了一声,就去准备了。
不一会儿,茶楼老板亲自将茶水及点心送来。原来,老板一看苏东坡一行的言谈举止,就觉得他们绝非等闲之辈,就特地来会会他们。
一股淡淡的茶香氤氲开来,苏东坡眯着眼睛,轻轻地吸了吸鼻翼、点了点头,赞叹了声:“好茶!”老板娴熟地给苏东坡斟了一碗茶,边斟边笑着问道:“先生懂茶?”苏东坡欠了欠身,答道:“略知一二。”“那请您鉴别鉴别,小店的茶叶如何?”老板说道。苏东坡也不说话,端起茶碗,轻轻地吹了口气,然后轻轻地啜饮一口,砸吧砸吧双唇,立即便感觉唇齿生香,滋心润肺。他抬头望了一眼老板,向他跷起了大拇指说道:“上好的淮南茶呀!”“先生果真懂茶啊!”老板说道,“这是我们这里上好的净寺毛峰,地道的淮南茶。” “贵地也产茶?”苏东坡问道。“当然。我们这里是淮南茶的主产区。”老板自豪地说道。
苏东坡不说话,端起了茶碗又喝了一口,醇厚,浓酽,令人回味无穷。苏东坡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对老板说道:“淮南茶,还是信阳第一呀!”老板就乐呵呵地笑了。
苏东坡抬起头瞄了一眼窗外,又看到了波光闪闪的官渡河。于是他就招呼老板坐下说话。老板谦虚了一下,便微笑着坐下了。“这官渡码头很是热闹啊。”苏东坡指了指外面的码头说着。老板答道:“是啊,这官渡码头原来只是官家的渡口,后来司马县令为了方便百姓,就允许百姓从这里渡河,并且免费,县城东南方向的百姓都从这里渡河,所以很热闹。”苏东坡“哦”了一声,问道:“可是司马池县令?”老板心里一惊,没想到此人竟然知道司马池的名讳,连忙答道:“是的,正是您说的司马大人。”苏东坡笑道:“这司马大人真是亲民爱民啊!”老板点头道:“那是那是。”顿了下,老板问苏东坡道:“先生认识司马大人吗?”苏东坡抿了一口茶淡淡地说道:“听说过。”老板见他的神情,已了然在心。于是笑问:“那先生也一定知道司马光砸缸哟。”苏东坡点了点头:“家喻户晓,誉满京师!”言已既出,突然觉得自己说漏了嘴,就放下茶碗,转移话题道:“可否讲讲这官渡河的故事。”
老板何等精明,似乎猜出苏东坡与司马家的渊源,就告诉苏东坡说,这官渡河是淮河的支流,从前由于缺乏治理,年年水患,百姓苦不堪言,还是司马县令在上游龙山筑堤拦坝,在下游天赐城疏通河道,才使这里河面宽阔,波澜不惊。
苏东坡不住点头,心想这司马池真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板越说越兴奋,他告诉苏东坡,在龙山曹畈,有一司马光小镇,风光秀美,民风醇厚。苏东坡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连问为何叫司马光小镇。老板就告诉他说,有次,司马池在龙山治理水患的时候,被困在了曹畈的水围子里出不来,他便在村子里转悠。在村中,他居然看到一黄姓村民安然地在家中读书,一点也不为外面的风声雨声所动,司马池跟他攀谈起来,见他谈吐不凡、举止文雅,感觉他学富五车。经询问得知原来他是举人出身,因不谙仕途,就在家乡开办私塾,教书为生。司马池非常高兴,觉得他给司马光找了个好老师。回去后,他便把司马光送到曹畈,跟黄先生学习。司马光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现在大家听说司马光在朝廷当了大官,就把曹畈称为司马光小镇了。
苏东坡默默地注视着官渡河,心中品着老板的话,再想这官渡河跟司马父子的关系,想想自己的遭遇,不觉中,心里便有些淡然了。这时,官渡河上微风掠过泛起涟漪,清波轻涌。苏东坡不由看得痴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自言自语地说了句:“官渡清波可以濯我心矣!”
待付账时,老板却不收银子,只说茶为有缘人品。苏东坡沉吟了一下,吩咐随从取出笔墨纸砚,凝神片刻,在宣纸上一挥而就四个苏体大字:官渡清波,然后轻轻地落下“苏轼”两个字的提款,然后说:“既不收银,唯以字相送。”
老板见到苏东坡写下“苏轼”两个字,惊愕半天才回过神来。听苏东坡这么说,赶忙答道:“岂敢岂敢,谢谢苏学士,谢谢苏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