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记者 戴子翔)近日,十几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信阳学院吹响集结号,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志调查工作启动键。活动启动后,他们分赴各县区,深入田间地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落历史等方面着手,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进行调查。
此次非遗口述志调查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信阳学院三方合作开展,采取政府主导、高校承担、成果共享模式,充分利用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增进政府、高校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解决我市在非遗调查上人员缺位、专业缺乏、技术缺失的问题。调查重点为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个人风格特色、技巧经验,及其背后的民俗文化、传艺生态等。
此次调查活动启动前,我市组织专家对由华中师范大学和信阳学院文学、历史、音乐、广电等不同专业的教授和在校学生组成的调查团队,进行了专业培训。调查团队分成4个小分队,对固始郭丁香、光山皮影戏、息县嗨子戏、商城民歌4个非遗项目和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方位采访、记载、拍摄,并通过资料整理,最终形成12万字的调查报告,汇集800张高清图片、20G采访视频,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期口述志调查活动将于7月14日结束。
在息县包信镇陈湖村,93岁高龄的息县嗨子戏传承人付秀英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面对来访的学生,她侃侃而谈:“别看我90多岁了,身体硬朗着呢,我生活能自理,没事就与嗨子戏班子里的人在一起乐呵。我自小就唱嗨子戏,现在依然热爱嗨子戏舞台,敲锣打鼓都不在话下,要让我讲嗨子戏的故事,十天半个月也讲不完啊。这次你们几个小娃来采访我,我要好好絮叨絮叨。”从老人身上,大家看到了嗨子戏强大的生命力,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保护的迫切需要。
据悉,口述志,也称口述史,既是田野理论的新兴成果,又是调查的基本方式。近年来,关于口述志在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政府与学界的重视,我省专门举办过口述志的培训,要求各地大力推广口述志,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让读者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目前,我市有300多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大部分年岁较高,如不进行口述志记载,非遗传承将有可能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近年来,我市非常注重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政府主导,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高校和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等工作,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和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