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旅游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导游凭啥下“购物指标”


“现在我们下车,在里面一个小时,两万块钱。”这样的“购物指标”和命令句,出自谁人之口?原来,又是导游变身导购,强制大家消费。

最近,一则题为“这个导游好嚣张”的视频曝出,引发关注。视频里,导游给游客明确提出购物要求。两天之内,主管部门展开调查,确认情况基本属实,作出责成导游赔礼道歉、吊销导游证等处理意见。

导游挨了罚,游客们出了气,事件大体有了结果。航空界有个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000起事故隐患。由此类推,一个导游的不端行为被曝出的背后,可能还有若干有相似行为的导游没被揪出。受害游客许是忍气吞声,许是投诉无门,许是拍了视频没引发关注。

整治强制消费,整肃旅游环境,必须收紧网眼。具体来说有三方面工作需要注意。

整治源头。黑导游、强制购物,往往同“低价团”如影随形。作为游客,不宜贪便宜,如果发觉团费有违成本常识,就该绕行。作为主管部门,得盯紧“低价团”,一旦发现小广告、获悉微线索,立马处理。铲除“低价团”这片土壤,黑导游、强制购物等乱象才不会野蛮滋生。

留好证据。游客可以据理力争,一车人呢,你一言我一语,讲法律讲权利,警告导游不要越线;如果觉得人生地不熟,风险较大,可以留下关键证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报警、投诉。

快速反馈。遭遇了强制消费,录像之后发在网上,固然是种办法,但除此之外,不妨再探索“反射弧”更短、成功率更高的处置途径。旅游地的投诉电话、旅游公司和导游的名字、大巴的车牌号,这些信息往往是现成的。游客拨打电话举报,导游话音未落,其公司甚至其本人就接到警告了——这样当场问责并见效的反馈机制,能否建立、畅通起来?

缩短惩治强制消费的“反射弧”,需要游客挺直腰板,更需要主管部门及时撑腰。双方紧密协作,形成高压态势,导游的导购冲动就摁住了。

(据《人民日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