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石 匠


周明金

碾子、石磨,传说是鲁班发明的加工粮食的工具。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代,我们北方人的生活离不开它。人们用碾子、石磨,把五谷加工成米、面、浆等。自从有了碾子、石磨,就有了锻制碾子、石磨的艺人——石匠。

相传石匠大多来自山东,我们称其为“北侉子”。他们或因有残疾,或因厌恶做农活,专职以此为业。一年到头,他们不分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背着工具包、铺盖卷,靠着自己的双腿走南闯北、登门串户、穿堂入室,凡是有碾子、石磨的农家,都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能吃苦,对生活要求非常简单,只要有饭吃,有水喝就行。自带铺盖,走到哪住到哪。他们劳动力也廉价,锻一盘碾子或石磨只需块儿八角钱。

他们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一把锤子,一根钢钎,几个锋利的錾。石匠都有自己固定的主户,什么时候碾子、石磨该锻了,石匠自会如期而至。当时经常来我们村锻磨的,姓王,来自山东寿县,大家都叫他“王石匠”。“王石匠”口吃得厉害,很难说成一句完整的话。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蹦,中间要加许多“就”字。可他唱歌一点也不结巴,但唱歌不能代替说话,因此“王石匠”讷于言。不说话不代表“王石匠”心里不活动,有时他也会恶作剧——捉弄人。

有一次,“王石匠”到镇上裁缝铺做衣裳,裁缝铺会计是个女的,见“王石匠”说话结巴得有趣,故意问他许多问题,“王石匠”结结巴巴半天也没说个所以然,还引来阵阵哄笑。“王石匠”见会计拿他短处取乐,便有意捉弄她,会计问“王石匠”叫什么名字,“王石匠”说:“就…就…叫…王…王…王…道…道…bia…bia……”会计不知“bia”字怎么写,请教“王石匠”,“王石匠”一脸坏笑,戏谑地说:“就…就…先生…就…就…起…的…名,就…就…我…也…不…会…写……”会计无奈,只好画一个圈。后来请教很多人,都不知道“bia”字怎么写。才知道“王石匠”捉弄她,“王石匠”也因此混了个“王道bia”的绰号。

“王石匠”寂寞时就小声唱歌,嗓音圆润、清纯,听起来特舒服。我感觉现在的许多歌星根本无法与他比。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围着听他唱歌,他见我们爱听歌,便故意吊我们胃口,任凭我们怎么央求,他就是不肯唱。一本正经地做他的“工作”,有节奏的“叮叮当当”敲打声也一样悦耳动听!“王石匠”眯缝着眼,神情专注凿、削、砍、磨,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我们觉得没趣,便无聊地溜到室外找乐去了……

随着机械化、电器化的普及,先进的机器取代了落后的碾子、石磨,碾子、石磨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被淘汰出局。碾盘、磨片成了人们的垫脚石,与碾盘配套的碌碡或被砸烂烧成了石灰,或充当石块被埋进沟塘堰坝,以免碍手碍脚。石匠失业后另谋生路,在家乡改做其他“工作”,不再远走他乡,奔波劳碌。我最后一次见到“王石匠”是35年前,他是专程来这边访友的。几年不见,他明显地老了:脸上增添了许多皱纹,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两只手由于前半生一直与石头接触摩擦,老茧重重,干枯、皲裂像两根枯树根。唯一不变的是他那严重的口吃,一说话就结巴,越急结巴得越厉害。多年的交情,几年的分别,有多少感情要交流,有多少思念要倾诉,有多少发展变化要赞美,又有多少感谢要表达……“王石匠”激动的泪眼婆娑,乡亲们喜出望外。久别重逢,千言万语一时难以表达,双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使劲地摇啊摇……

从此就再也没有见到“王石匠”,碾子、石磨也从记忆中一天比一天变得遥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