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国
“排头将军”尤太忠(1918年—1998年),光山县砖桥乡人。所谓“排头兵”,是指那些经常站在前、干在前、冲在前的人。尤太忠家庭穷,从小靠给地主放牛为生。他13岁参加红军后,从当儿童团员、司号员开始,一贯表现积极,直至后来成长为高级指挥员,都是冲在前、干在前的人,所以被称为“排头将军”。尤太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晋升为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尤太忠先后任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等职。尤太忠虽然从小没上过一天学,但记忆力超群,刻苦用功,终成一代名将。下面,说说他颇为传奇的二三事。
尤太忠将军身材魁梧,鼻大嘴阔,双耳奇长,几近垂肩,双目炯炯,眉宇间两道竖纹,酷似京剧武生相。将军运筹帷幄之际,必以三指捏额头,此时,无人敢近也;若举手压帽檐,意决心已下,无人可变也;若脱帽而起,必赴前沿指挥,如脱兔奔鹿,无人能挡也;若以三指摸腮,此仗胜局已定,其时将军心境极佳,人人皆可近,事事皆好办。
尤太忠将军耳所闻辄终记不忘。战争年代,将军到纵队接受战斗任务,回来后指着地图传达,全旅三个团,出发时间、途经地点、过某山某河、何时到达何地,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丝毫不差。传达毕,纵队文字命令才到,各团领导对照命令,无有差错。众人惊异,尤太忠将军告曰:“我这是没有文化被逼的。别人用笔记,我用心记。打仗是要死人的,怎敢马虎。”
抗美援朝时期,将军夫人王雪晨于朝鲜地图前考将军。王雪晨在地图不辨字形处,指某点问将军:“何地?”将军答之。又连指十余地名,将军皆应答如流,无一差错。又指偏远之地点,仍如是。王雪晨惊异将军之记忆力:“朝鲜地名生僻难认,将军当时文化不高,如何能指哪认哪,一处不差?”殊不知,这是因为将军已将地图中上千个地名烂熟于心也。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4日,过汝河。其时,河南有阻敌,河北有追兵,形势危急。尤太忠将军奉命率十六旅坚守河南之大、小雷岗,以掩护全野战军渡河。将军毅然将指挥所设大雷岗,距敌仅两里。十六旅激战一日,伤亡2000余人,终完成阻敌之重任。将军追忆神伤而曰:“那天,困难得很啊,牺牲的人,毯子一卷,就埋了。”
尤太忠将军又言:“过汝河时,刘邓曾亲临大雷岗。我劝他们快走,他们不肯。我便强拉他们进指挥所。刚进去,敌一发炮弹飞来,把我的帽子打飞了。”将军继曰:“后凡刘邓作指示,我都回答‘是’,只希望他们快离开。刘邓走时,刘伯承又转身叮咛‘会合的地点记住了吗?息县彭店!’”
解放战争打榆台,首次攻城失利。六纵政委杜义德打电话问时任十六旅旅长的尤太忠将军:“老尤啊,怎么打了半天没有打下来?”将军闻言脱帽而起,直奔前沿。众将士见将军亲临,群情激奋,勇往直前。将军进城后,右腿被碉堡内残敌冷枪击穿,血流如注。
1949年冬,尤太忠将军率部解放重庆。是日大雨,刘邓问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将军:“三十四师师长尤太忠在何处?”王近山答:“部队都在街上淋雨,尤太忠肯定也在街上淋雨。”杜义德将军曰:“只要有一个兵在街上,他就不会进房子。”遂遣参谋武英沿街寻之,果如所言,尤太忠将军和士兵同在大雨中。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尤太忠将军奉命率部出击汉江南岸,依令须沿公路前进,将军则嘱部队抄小路行之。经数日侦察,果如所料,已被敌围矣。如何处之?有人言分散突围,将军力排众议曰:“我们孤军深入,现在被围,更应捏紧拳头打出去。”故而溯汉江而上,寻机过河,果于敌重围之中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