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 化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岁时佳节中国年


——趣谈春节习俗传说(一)

陈茂声

中国的农历年又叫春节,也叫问岁,是中华民族最喜庆的传统节日。关于年的习俗、史话传说颇多,现简述如下:

年的由来 《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意思是:“正月初一,舜在尧的太庙接受尧禅让的帝位,他秉天意观察了北斗七星的位置,列出了七项政事,向上天报告,祭祀了天地四时和山川群神,并且将各方诸侯印信(圭玉)收回,选择吉月吉日,接受诸侯们的拜见,再把印信颁发给新的诸侯。”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据《谷梁传宣公元年》记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在两汉以前,“年”意为五谷丰收。另有民间传说,“年”为一凶猛怪兽, 逢冬季缺食时出来伤害人畜, 人们便燃爆竹驱赶之, 以保平安。而问岁除了年龄之外, 还有年景之意。《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后汉书·段颖传》有:“岁时丰稔, 人无疪疫。”清王士禛《池北偶谈》曰:“四园岁入有余资。”说的都是老百姓一年的收获、收入及生活状态。

至于年与春节的联系, 要追溯到更远古时期, 据古籍载, 春节始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传说那时每逢腊尽春来, 人们便要杀猪、宰羊, 祭祀祖先和老天,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避祸免灾。人们用朱砂涂脸, 鸟羽装饰, 又唱又跳, 热闹非凡。公元前21世纪, 夏朝建立, 此习俗便流传下来。《尔雅》一书中就说春节“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由此看来, 春节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称呼和含义。汉代, 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定为春节; 南北朝时, 人们又将整个春季定为春节; 殷商时, 一年之中要搞春夏秋冬4次大祀,“冬祀”便作为春节, 也叫元日或祀日; 汉武帝时, 春节又叫朔日。很早以前的“年”, 不是在腊月的最后一天, 而是在“腊日”, 即农历腊月初八。到南北朝以后, 才把年移到岁末。往昔的民间过大年是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 在这一个半月内, 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

备年 春节在民俗传统节日中,属于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在农村仍然沿袭着为过年作准备的一些古老习俗,即进入腊月就开始备年了。

腊八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祀这一天称为“腊日”。“腊祭”在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叫法,公元前的殷代叫做“清祀”,周朝改称“大腊”,到汉朝称为“腊日”。腊日在形成之初乃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并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先秦起,被当作“年节”欢度。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吃“腊八粥”,而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有关“腊八”的神话传说流传很多。相传唐武则天当女皇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到上林苑赏花前题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冬季天冷,花是不易开的,但她下了这道异想天开的诏,命令花园里的花连夜开放,供她观赏。据说那天天上的花仙都下了界,因此,花果然都开了,惟独牡丹花仙有志气,没有绽放。武则天一怒之下,就把牡丹花从长安贬到洛阳。后来,洛阳牡丹愈显珍贵,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由。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贫苦,给地主家放牛,经常忍饥挨饿。一年冬天,由于天冷又太饿了,他就从鼠洞里掏出一些大米、芋艿、玉米、豆子等杂七杂八的粮食,又把这些粮混在一起,煮了一锅粥,竟吃得十分香甜。后来,他称帝后,每天山珍海味,吃得腻了,在腊八这天,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吃过的那种粥,味道鲜美。于是,就让太监用杂七杂八的粮、豆烧了一锅粥吃,并取名为“腊八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