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季堂(1729-1800),胡煦幼子,7岁丧母,由长嫂甘氏抚养长大。胡季堂初由荫生入仕,历任顺天府通判、刑部郎中、甘肃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山东巡抚、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后加封太子太保,赐紫禁城骑马待遇。
1798年(嘉庆三年),以他为首弹劾乾隆宠臣、大学士、大贪官和坤20条大罪,致和坤被诛杀抄家。1964年,文化部将其和父亲胡煦共同列入“唐至清代全国知名书画家”。光山县文管会现珍藏有胡季堂手笔真迹。
邓廷忠(1861-1912),光山县城关人,少习武术,秉性刚强。1883年,邓廷忠考中武举人。1886年,他考中武进士,任御前侍卫。1889年,邓廷忠离开宫廷,受命广西南宁游击、参将,参加中法战争,率部同法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邓廷忠身先士卒,用铁旗杆捣杀法军少校,自己身负重伤。1900年,邓廷忠同湖南女子杨振德结婚,1904年,他们唯一的女儿邓颖超在广西南宁出生。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邓廷忠奉命入京同宫廷卫队一起护卫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逃离北京,过太原直奔西安。由于“护驾有功”,皇上提升邓廷忠为广西南宁镇台(总兵的别称)。后来,由于他积极主张抵抗侵略者,与新任提督发生矛盾,受到排斥打击,于1907年独自回光山探亲。不久,邓廷忠从光山赴云南谋得粮道一职(监督粮运)。翌年(1908年),广西议和派诬告邓廷忠,朝廷在不作调查、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颁发圣旨,革除他的职务,发配新疆充军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恰逢邓流放期满。入冬,他同其他流放人员一起徒步返回中原,途中饱受饥渴、寒冷、风沙之苦。1912年(民国元年)初,当进入陕西境内时,邓身体不支,病死在路上,时年52岁。噩耗传到光山,其二哥、三哥和两个侄子跋山涉水赶往大西北,将邓廷忠的遗体运回光山,葬在县城南五华里处的望水楼子邓氏祖坟,长眠在其父邓功显旁边。
程国仁(1764-1824),商城人,乾隆进士,历任刑部侍郎、广东学政、山东按察使、贵州巡抚等职。程国仁在广东学政位上慧眼识英才,发现了高州府吴川县生员林召棠,荐他为拔贡生。后经多年培养、资助、鼓励,林召棠终于中了状元,实现了恩师程国仁“桃李春风有夙期”的愿望。
周祖培(1793-1867),商城县城关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历任侍讲学士、陕甘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尚书、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署户部等重要职务。周氏是商城县有史以来官拜体仁阁大学士(后人称之为宰相)的唯一人物。周祖培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是“望重四朝”的元老人物。咸丰11年(1861年)10月初,周祖培拟稿领衔上奏《请定秉政大权》,促成了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后又连上《请更定建元》,即把年号 “祺祥”改为“同治”两疏,并议肃顺、载垣等顾命八大臣罪,顺利结束“辛酉政变”而传载《清史稿》。
另外,在商城县还流传着“周家五进士”和“一馆六进士”的故事。所谓“周家五进士”,是指周钺和其长子周祖荫、次子周祖植、三子周祖培及胞六弟周廷锜先后都“进士及第”。所谓“六进士”,是指周钺在家守父孝几年间,在家设私塾馆亲自教授长子祖荫、次子祖植、三子祖培,两个胞弟:廷锴、廷锜,两个表弟:杨嗣曾、熊传栗。后来,在这同一私塾馆同期读书的七个人中,竞有6个先后考中了进士:祖荫、祖植、祖培、廷锜、杨嗣曾、熊传栗。这些“尊师重教”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洪梓青(1845-1918),商城县汪岗乡人。他出身贫苦,武力过人,17岁当兵,因作战勇敢,由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升到副将,加总兵衔。光绪十年(1884年)6月,中法战争爆发,在7月的福州马尾海战中,洪梓青率军纵马挥刀,横冲敌阵,法军丢下尸体十余具逃回舰上。洪梓青见状,指挥群炮齐轰法舰,致使法舰不敢再闯进闽江。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他以“老迈多病”上书请求退任,获准。不料他卸任仅3天,革命军兴,福建革命军拟推举他为“福建都督”,他表面应付,却连夜携家眷悄悄出城,潜回故乡。民国二年(1913年)腊月,白朗农民起义军在攻破潢川、光山县城后,万余众奔袭商城。洪梓青登县城西门指挥守卫,适逢白朗军登梯攻城,他不幸中流弹死于西城门楼上,享年68岁。后来,民国北京政府以陆军中将赐恤。
从以上10多人的“入仕”经历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样永恒不变的规律: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预留的,不怕没机会,就怕没准备,只要有准备,何愁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