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信阳的著名文化人(上)


黄振国

“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别长淮,豫风楚韵,物华天宝,文人辈出。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信阳涌现了不少追随时代大潮的文化人,下面所介绍的,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蒋光慈(1901-1931),男,固始县陈淋子镇联合村人(后划归金寨县)。原名侠僧,又名蒋光赤。11岁进固始县陈淋子志成高小,毕业后考入固始中学。

1917年,蒋光慈到芜湖省立五中学习,受高语罕、刘希平等进步教师启迪,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接受了新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蒋光慈担任五中学生会副会长,他联络其他学校,组织示威游行,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率领学生宣传抵制日货,参与义务教育,在学生会办的《青年》杂志上发表诗文。芜湖学潮风起云涌,五中被誉为“芜湖的北大”,这是与蒋光慈作为学生运动组织领导者之一的积极活动分不开的。

1920年,蒋光慈由高语罕介绍去上海,成为上海外国语学社的首批学员,结识了陈独秀、陈望道等革命家,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被派赴苏联学习。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期间,两次见到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1924年1月列宁病逝时,他专门写下了《哭列宁》的诗和散文,并在《新青年》发表《列宁年谱》,是较早宣传列宁的人。

1924年夏天回国,他任教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倡导革命文学,先后在《新青年》季刊和《民国日报》上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等文章。1925年,他创作出版了描述贫苦农民少年,经过曲折的道路,终于参加革命的《少年飘泊者》等中长篇小说,发表革命文学的新诗《新梦》和谴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赞颂革命人民的《哀中国》。1927年春,他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纪实小说《短裤党》;1930年11月,发表了描述贫苦农民开展斗争的《咆哮了的土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28年,他参与创办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任《太阳月刊》主编。由于他的作品大都展现现实社会重大政治斗争,屡遭国民党当局查禁,本人也被政府通缉。1929年8月,他因患肺结核赴日本休养。在东京,组织了太阳社东京支部,与日本左翼作家藏原惟人等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革命文学问题。同年11月回沪后,协助田汉开展进步戏剧活动,并且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1930年3月,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候补委员,负责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

在“左”倾错误统治时期,他对上级要求左联成员参与飞行集会等冒险主义行为十分不满,认为革命文学作品是将青年们的情绪鼓动起来,引导他们向革命路上走,很有意义。但当时“左”倾错误负责人认为文艺创作不算革命工作,到南京路上撒传单、搞暴动才算革命工作。他经考虑后提出退党。虽然退了党,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为党的革命事业而奋斗,抱病从事革命文学的创作,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飘泊者》《短裤党》《鸭绿江上》《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等。文坛因此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显示了诗的“大众化(非诗化)”的发展趋向。1931年蒋光慈因病逝世。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林伯襄(1878-1956),男,商城县南溪乡后湾村人(今属金寨县)。河南大学首任校长,河南著名教育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文教厅副厅长。1956年11月26日,林伯襄病逝于开封,事载《河南教育名人传》。河南大学校园内立有他的塑像。

王实味(1906-1947),男,潢川城关人。王实味是一个悲剧人物,从1947年被处死,到1991年被最后彻底平反,经历了漫长的44年(王实味只活了41岁)。围绕王实味问题的定性,《毛泽东选集》中关于王实味的注释条目也几经修改。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位悲剧人物、传奇人物的蹉跎人生。

王实味17岁考取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一年后因为经济所迫考取邮务,又一年后(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预科,年底发表书信体小说《休息》。在北大参加了党组织活动,很快因为热恋湖南籍女同学李芬而被迫离开了党组织。1930年在上海跟李芬的同学、同乡、好友刘莹结婚。多年流徙奔走,不满当局,忧虑时事,1937年10月只身奔赴延安。

王实味在延安专门从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原著的工作。四年间单独或与人合作共译出近二百万字的理论书稿。王实味的每月生活津贴是四块半,比当时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多半块,比毛主席少半块。他在工作中跟同事陈伯达意见不合颇有嫌隙。王实味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直言指责,得罪的人很多。1941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因为丁玲、萧军、王实味、艾青等人掀起了暴露黑暗的浪潮。1942年3月王实味连续推出《政治家 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写延安的消极面、阴暗面,当时他已经预料到这类文章会被国民党利用。

毛泽东在高级干部会上说:“这是王实味挂帅了,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在另一场合说:“《野百合花》有文章。”1945年“七大”时毛泽东说:“他(指王实味)是总司令,我们打了败仗。我们承认打了败仗,于是好好整风。”从1942年6月起展开了对“托派”王实味的批判并且不断升级扩大。康生的插手使得这件事情向一个更加恶劣的政治事件演变。后来他又被定为“托派分子”,并与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其他4人,一起被打成“五人反党集团”。1942年,王实味被开除党籍,1943年被逮捕关押,1946年重新审查后的结论是“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1947年3月延安保卫战开始,王实味被转移押往山西省兴县城郊晋绥公安总局的一个看守所。不久,此地遭到国民党轰炸,看守所需要转移,行前请示对于王实味的处置办法,上级指示将王实味就地秘密处死。晋绥公安总局审讯科于7月1日夜将王实味砍杀后置于一眼枯井掩埋,时年41岁。

他的北大同学、妻子刘莹多年来一直没有王实味的确切消息,一直盼望一家团聚的日子。1978年,刘莹才从广播中知道王实味已于1947年作为反党集团成员、国民党特务、托派分子被处决。刘莹当时已经72岁高龄,断然肯定这是政治诬陷、人为的千古奇冤。从此,她多次到北京申诉。1984年,当时的知情人李维汉逝世,将王实味的平反问题托付给与王一起工作过的温济泽。1986年,透过层层纱幕,王实味的头上只剩下一顶“托派”的帽子。

1991年春天,公安部的两位同志来到刘莹家,宣布摘掉最后戴在王实味头上的“托派”帽子,全部彻底地平反昭雪。时年85岁的刘莹看到复查决定中对王实味恢复了“同志”的称呼,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公安部的同志将1万元慰问金送给她时,她坚决不要,把慰问金全部捐献给当地文联,作为青年文学奖励基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