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花会即民间舞蹈演出活动,俗称“玩会”“玩灯”“龙灯会”“红灯会”“出会”,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新春闹花灯”文化传统。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狂欢到花朝(农历二月十二日)止,一年一度,岁岁如此。
旧时职业玩灯班子,有的一直玩到四月八“开秧门”才散。花会中还夹杂有民间戏曲、杂技、曲艺说唱及音乐活动,热腾欢快,喜气洋洋。“民间花会”是生活在潢川县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和土改工作队南下,带来了大量北方舞种,这些崭新的舞蹈艺术,迅速在潢川传播开来,如陕北大秧歌、腰鼓、红绸、莲湘(霸王鞭)、冀中花棍及城市体育表演项目花环、哑铃等,配以本地的花车、花挑、五里撅等,还有全国流行的舞种。1963年至196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潢川花会的第二个高潮。此时各种花会都展露了风采,如火淋子、花鼓灯、火马、春牛、花伞、河蚌、大头罗汉、老背少等,一时间繁花似锦,光彩夺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民间舞蹈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这时期共出现了44个舞种,全县共有民间舞队(玩灯班子)769个,其中狮子218队,花船173队,花车47队,花鼓灯地灯53队,花伞46队,花挑14队,花扇19队。不少珍稀舞种也闪出光辉,如流珠伞、六绫悠、双划船、花篮、九连环、采莲船、老背少等。在演出技艺上此时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狮子登高可上9张方桌,如同杂技,令人眼花缭乱;地灯逗乐令人捧腹不止,如同相声风趣幽默;花扇起舞叫人心旷神怡,犹似仙女轻柔飘逸,十把扇子含羞带笑,情绵绵意长长;鹬蚌相争发人深省,还有气势宏大的火马,风雅俊俏的跑驴,腾飞的龙,翻滚的狮,憨厚的牛,可爱的蛙,都给人一种勃然向上的感觉,令人振奋。(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