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 陈凤伟,男,50岁,驻马店市平舆县人民法院法警大队大队长。

1989年除夕前夕,陈凤伟无意间发现在一处低矮的小屋里,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李凤英蜷缩在床上,冻得瑟瑟发抖。从此,陈凤伟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悉心照料这位老人。2004年冬,陈凤伟为李凤英老人送年货时,又发现76岁的李继兰老人也是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自此,他肩负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担子,一直至今,无怨无悔。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陈凤伟总是不顾安危挺身而出,民房失火,他跳进火海救人;惊马狂奔,他街头冒死拦截;客车上,勇擒手持凶器的歹徒,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诺言。

14号 陈召起,男,41岁,驻马店市上蔡县五龙镇高白玉村第一书记。

陈召起所驻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驻的村不仅是贫困村,还是全省艾滋病防治重点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村大底薄,情况复杂。两年来,他勤勉敬业、务实重干,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留下“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两年来争取各类项目26个,落地资金1600余万元。因地制宜抓党建促脱贫,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落实个性化帮扶措施15类。现在全村稳定和谐,蓬勃发展,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5.7%降到1%,2016年实现了整村稳定脱贫。

15号 陈俊德,男,59岁,南阳市西峡县丁河镇古峪小学教师。

为了实现让深山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的梦想,陈俊德在山区小学坚守了41年。他翻山越岭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连年达到百分之百。为了开办教学点,他带领学生将生产队的三间牛圈整理成一个简陋的教室,又从农户家找来木箱盖当黑板。41年,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他的角色却一直没有改变——集校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于一身的“保姆式教师”,不仅教书育人,还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并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几十年的辛苦操劳使他积劳成疾,但他无怨无悔,依然默默坚守。

18号 茹振钢,男,59岁,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

“培育高产优质好品种,造福广大农民群众”是茹振刚的工作目标和动力源泉。他年复一年,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事研究工作36年来,茹振钢先后培育并推广一系列小麦新品种,满足了各种各样的生产需求。其中,矮抗58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对我国黄淮流域小麦的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茹振钢发现并培育出了低温敏感型不育系小麦新材料BNS,将极大推进我省杂交小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17号 娄建党,男,45岁,洛阳市出租车司机。

在开出租车的23年里,娄建党把雷锋当成榜样,把“真心服务乘客”当成座右铭,他帮过的人不计其数,自己垫付的车费超过5万元,归还失主财物数十万元。在长期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娄建党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10年2月,娄建党为身边的爱心的哥们制作了统一的胸牌、车标,正式成立了“娄建党雷锋车队”,长期免费接送老弱病残和需要帮助的人。身患肾病的洛阳市民李宝军需要长期通过透析维持生命,娄建党免费接他长达10个月时间,并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16号 底慧敏,女,22岁,郑州师范学院学生。

2013年7月,因一次意外,底慧敏的母亲成为植物人。父亲要外出打工养家,考上大学的她决定带着妈妈一起到郑州上学,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弟弟的重担。她的大学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学校和租住在郑州北郊城中村的“家”,两地之间距离3公里。底慧敏每天早晨6点起床做饭,喂妈妈吃饭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骑车赶回住所照顾妈妈;下午6点回家做饭整理家务;晚上9点半接在理发店学手艺的弟弟回家。面对生活的挫折,90后的她已经青丝变了白发,但她总是那么乐观,上课特别积极,特别爱笑,从未向命运屈服。

19号 原玉荣,女,50岁,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第一书记。

2015年,新蔡县交运局的原玉荣走出机关,来到狮子口村任第一书记。她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村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会,选强配齐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原玉荣还要与时间赛跑,让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奔小康。她为村里“跑”来了200万元的产业项目,“跑”来了安全饮水项目,“跑”来了8个标准化厂房,“跑”来了文体广场、小游园。如今狮子口村已形成了脱贫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由后进村一跃成为全镇的先进村。

20号 燕志学 吴明彦, 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燕庄村村民。

燕志学因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妻子吴明彦患有慢性肝病。夫妻俩在本村养殖区建了一座小型养猪场。2005年,燕志学夫妇最疼爱的小儿子意外离世。经历丧子之痛后,二人决定资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12年来,他们一直住在养猪场简易的平房里,靠养猪赚来的钱资助贫困学子。即使生意遭受亏损,生活条件艰苦,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先后捐资16万元,资助13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汶川地震后,夫妇二人将家中仅有的1200元全部捐给灾区。自2009年至今,他们每年拿出2000元,捐给马上乡民政所,救助该乡20名孤儿。

21号 中国第十八批援赞医疗队(团体)

2016年4月,中国援助赞比亚第18批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了非洲的赞比亚。医疗队共有28名队员,分别来自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三、四、五附属医院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郑大外语学院等。

一年里,28名队员忍受着远离祖国、亲人的孤单和寂寞,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入到受援医院的医疗管理和医疗工作中,用精湛的医术为当地病患消除病痛,共接诊门诊患者1.2万余人次,完成手术病例1500余例,麻醉病例1800余例,抢救危重病患200余人,开展创新项目30余项,带教指导学生400余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国际形象,获得赞比亚政府褒奖,为中赞友谊书写了动人篇章。

投票方式和要求

1.登录大河网(www.dahe.cn)、映象网(www.hnr.cn )或手机微信关注都市频道微信公众号(hntv2_dushi)的“感动中原”专区,点击投票。

2.投票过程中严禁使用商业手段、票数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将视为废票。

3.投票时间: 2017年12月28日10:00-2018年1月6日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