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在向罗山皮影戏艺人“请教” |
一块白布,三五人操作着几个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述说着古往今来;带有地方特色的唱腔,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初见皮影戏,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个融合完整戏剧与影像元素的表演,散发着中国文化魅力和意蕴的民间艺术。
罗山皮影戏具有独特魅力,影人用牛皮制成,有别于北方皮影。始于宋代,兴于明清,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
如今,罗山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不仅让更多的人见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久不息,也让皮影戏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首席记者 韩 蕾
10月2日至6日,罗山皮影戏在遥远的“浪漫之都”——法国巴黎“刮”起了中国风。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罗山皮影新秀剧团一行9人,前往巴黎进行演出。
3日晚,罗山皮影戏艺人一行9人,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用原汁原味的罗山方言演出了传统皮影剧目《龙凤呈祥》。4日晚,在法国巴黎十三区政府,罗山皮影戏艺人为法国观众表演了传统折子戏《杨文广挂帅》《征北番》《麒麟送子》《诸葛亮招亲》。剧情唱词唱腔纯正圆润,曲调激越明快,极富感染力,让法国观众都沉浸在了“中国故事”的美妙艺术之中。
“我觉得这个演出很成功,大家都很喜欢,演出结束之后不断有人来到后台给我们互动。”16日上午,记者在罗山见到了前去法国演出的4位皮影戏艺人,回想起当时演出的场景,大家还有点雀跃,“基本上每隔几分钟,就会有次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法国观众纷纷拉着我们合影留念。”
“此次在巴黎演出的剧目,都是经过我们精心挑选的。《龙凤呈祥》不仅具有家国情怀,更兼花好月圆之韵味,很契合‘十一’期间过节的气氛。”皮影戏艺人之一的陈雨伦说,“那几段折子戏,我们都是挑选精彩部分,有打斗部分进行表演的,再加上节奏感鲜明的打击乐,烘托出来很好的气氛,台上台下互动热烈。”
“其实,这几场剧目,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我们只排练了四天就出国演出了。虽然时间短,但是大家基本功很扎实,平时磨合得也都很好,也很有默契。所以,我们丝毫没有降低演出水准,反而都竭尽全力,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罗山皮影戏。”陈雨伦说,在巴黎演出的几天,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有时紧张得还说梦话,直到演出结束,获得了好评,他心里的大石头才总算着地了。
登上巴黎的舞台,是罗山皮影戏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但这是第一次,却不是最后一次。记者了解到,目前,德国、英国等国家,均有意向邀请罗山皮影戏前去演出。
痴迷于皮影戏的女艺人
“巴黎演出能这么成功,靠的是集体,没有大家多年的磨合,不可能有这么成功的演出。”陈雨伦说。记者了解到,此次前往法国巴黎演出的皮影戏艺人最大的65岁,最小的35岁,其中还有两位女艺人。
祁平不仅是其中一位女艺人,今年35岁的她更是一位“80后”。作为一名“80”后的小姐姐,原本可以踩着高跟,穿着正装,行走在写字楼里,为什么要选择与皮影为伴呢?祁平用两字给记者进行了解释——着迷。
“小时候,每逢二月二,家附近就有庙会,皮影戏是其中一个固定节目,虽然那时候小,听不懂唱的是啥,但是只要我在家,一定会完完整整的听完。”祁平告诉记者,长大后,自己对皮影戏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遇到皮影戏艺人就会软磨硬泡,想跟着学皮影戏,5年前,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师父陈雨伦,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皮影戏,“皮影戏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兴趣,更是种文化,是种传承,即使有很多人质疑,很多人不支持,我也会坚持下来。”
“别看祁平学习皮影戏时间不长,却是我们剧团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陈雨伦笑着对记者说,“今年3月份,在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推出了一部反映河南交通巨大变化的现代皮影戏《山妞赴疆探亲记》,讲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罗山小姑娘山妞,去新疆探亲换乘交通工具的变化,以及乘坐地铁误入郑东新区CBD的经历。祁平唱的就是山妞,从那之后,山妞就变成了她的名字,真名反而被人喊得少了。”
另外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皮影戏艺人是47岁的王晓丽,而且她还是罗山县第一位正真从事皮影戏的女性。
“我年幼时一直学画画,2006年开始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皮影。”制作皮影是件细致活,每道工序都不能出错,一旦出错便前功尽弃,即便如此,王晓丽依然靠着自己的专注与细致坚持了下来,她制作的皮影在业内得到了一致的称赞。
传承手艺更要传承精神
“罗山皮影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传承它。”陈雨伦告诉记者,虽然罗山县现在有500多名从事皮影戏的艺人,但是远远不够,要想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需要更加努力,“现在,我正在筹建罗山皮影社会传承基地,筹建成功后,就可以免费把基地对外开放,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罗山皮影戏,我也会免费去教大家皮影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罗山皮影戏,罗山县文化局正因势利导,让皮影戏在它适合的环境中不断生长。首先,罗山县成立了县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加强了罗山皮影戏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对全县78担箱皮影,568位皮影艺人以及皮影剧本、音乐和皮影制作开展了广泛普查并建立了档案。同时,培养皮影戏青年传承人,组织优秀皮影剧团出国、出省、出市演出,并不断创作新剧目,创作出适宜于老、中、青、学生观赏的系列新剧目。
我市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除却罗山皮影戏,还有类型多样的“信阳民歌”,说唱艺术“大鼓书”“光州渔鼓”,独树一帜的“花鼓戏”以及泥塑、木雕、剪纸、草竹柳编、彩绘、彩陶等民间工艺。这些多彩斑斓的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厚重的信阳文脉,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不可缺乏之养分,滋润八百万信阳儿女。
为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我市积极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大力推进各类赛事活动,融入非遗元素,形成协同发展局面,举办民俗文化节,将剪纸、叶雕、泥叫吹、石雕、木版画、毛布底鞋、皮影等工艺品集中进行展示。同时,积极参加在外地举办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境外华人华侨来我市学习剪纸、皮影、民歌等传统文化。
小皮影 大舞台
——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