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记者 周涛)共享单车和公共自行车在解决上下班通勤刚需,满足“最后一公里”出行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环保又便捷的出行工具,它们深受信阳市民的青睐。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自行车零售业。昨日,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自行车零售店发现,有些店铺已陆续关门或准备关门,但还有一些店主依靠其他副业苦苦支撑着,期待重新迎来自行车店的“春天”。

商家:一个星期只卖出两三辆

昨日上午8时,记者在礼节路看到,几家自行车店里停放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偶有几位来问价的也都是想买山地车,传统自行车鲜有人问津。

“我在这儿卖了十多年的车,最开始只卖普通自行车,后来跟着潮流也卖山地车和电动车。这两年共享单车和公共自行车在信阳普及了,店里的自行车销量受到很大影响。”店主王先生告诉记者,“亏损倒不至于,只是基本不挣钱了,自行车每个月卖不出几辆,好在我也卖电动车和山地车。现在只能先看看行情,过两年不行就不干这一行了。”

另一家店主也向记者道出了入行的“辛酸史”:“我从2007年开始卖自行车,那时候的黄金期,平均一个月可以盈利一两万块钱,每天都能卖出好几辆,再加上做一些活动,有时候一天能卖几十辆,可现在一个星期也只能卖两三辆,还好门面房是自己的,不然早就赔钱了。”

市民:不考虑买传统自行车

在北京路一处共享单车投放点,市民李女士正在扫码取车,她告诉记者,之前她都是乘坐公交上下班。“我家就在北京路,上班地点在羊山,以前坐公交需要20分钟,赶时间的时候还要打车,现在骑单车只需要10来分钟,既锻炼了身体,还省了钱。”

记者在共享单车投放点又采访了几位市民,市民郭女士表示,乘坐公交车太浪费时间,骑车时间比较灵活,但不会考虑购买传统自行车,因为“骑共享单车很方便了”。小邹是一位大学生,他告诉记者:“共享单车到处都能找到,也能随时还,一个人骑着还自在,我一般短途出行都是选择共享单车。”

随后,记者在市区逛了近一个小时发现,骑传统自行车的人确实很少了,零零散散也都是年龄较长者。在浉河公园边一处非机动车停放点,记者注意到,大都是电动车,自行车寥寥无几。

业内人士:大胆创新,及时跟上市场需求

“传统自行车不是不需要,只是需求量小了。”店主王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传统自行车店受到共享单车的冲击,但山地自行车店却依然红火。“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经营方向,在销售一小部分传统自行车的同时,也将销售重心转向山地车及电动车。”

在胜利南路,一家销售山地车的店主告诉记者,“共享单车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如今骑行的人多了,购买山地自行车的人反而有小幅增加。”店主笑着介绍,“换个角度看,共享单车和公共自行车的流行,是在为我们的骑行店培养潜在客户呢!”

采访中,记者辗转找到一位单车俱乐部的负责人刘师傅,从事自行车行业已有30余年的他告诉记者:“当共享单车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市民服务需求时,作为传统的行业如果不适时改变经营方向,不及时跟上市民需求的节拍,不主动提供一种便捷的服务,受到冲击也不足为奇。”

刘师傅介绍,传统自行车行业要想难中求生,就得从供给侧角度去深入研究市场,去挖掘市民需求点,做一些大胆又惠民的创新,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