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曾亮相央视(资料图)

商城地方戏剧、曲艺众多,人们喜以歌舞表达情感,商城因此被誉为“歌舞之乡”,一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更使它全国扬名。  

在商城革命纪念馆,保留着一份《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手抄歌本。1982年5月,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曾回忆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商城县顺着这个线索调查下去,认定词作者是该县居民王霁初。

1929年,共产党领导的豫东南商城暴动成功以后,12月25日红军占领了县城。王霁初走出了王家大院,融入到欢庆的群众之中。可红军把这个富家子弟关了起来。关在牢房中的王霁初写了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打商城》,“民国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打得民团乱纷纷,喜坏我穷人。”

随后,商城县苏维埃准备召开庆祝大会,文艺宣传工作者忙开了,写传单、贴告示,还编了许多顺口溜、快板书、文言诗、白话文。不知谁想了个点子,编个歌唱唱苏维埃,有人就推荐了商城的文艺能人王霁初。

王霁初爱戏成痴,把收集的一肚子民歌一股脑儿地往外倒。他先唱了支《淮调》,大家觉得这个调子有点太悲了;又唱了个《砍柴调》,大家一听嫌太软了;唱了个《手扶栏杆》,又太俗气了。他唱了一支又一支,最后确定了《八段锦》曲调。《八段锦》原来的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

在宣传革命时,要找一首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来团结民众、宣传政策。朗朗上口,在当地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八段锦》承担了这一重任。王霁初改编后,歌词经过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的吴靖宇、陈世鸿等人润色,因为首句“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因此得名。

《八月桂花遍地开》原有数段,因为后几段歌词多宣传政策,真正流传广泛的是歌曲前三段。1930年初,王霁初参加筹建商城县苏维埃红日剧团,并担任团长,这是鄂豫皖苏区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剧团。

1932年秋,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西征。这首歌也突破了地域局限,随之传遍全国。当时身在大别山腹地的百姓不会想到,这首民间小调改编的歌曲会成为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