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靖
清风徐来,荷影摇曳。
又是一个夏日的下午5点多,杜畈村北湾组的村民,已三三两两围坐在荷塘畔。在这里拉家常、聊变化,成了他们夏季乘凉的一件悦事。
“预报有雨,俺盼着下大点把新塘灌满。”
“大中午那么热,老王还提着水浇塘埂,生怕晒裂了。”
“这些年,俺村的党员干部可没少出力,搞了不少项目,光坑塘就整修了40多口哩。”
柳树下,村路旁,一头是荷叶繁茂的水塘,一头是新整修的干塘,村民坐在两口塘中间的石凳条上,你一言我一语。记者走近一听,原来大家正围着“塘事”话“心声”。
杜畈村位于商城县金刚台镇,村子不大,荷塘不少。但在2012年前,村塘年久失修,淤泥发臭,村民常发牢骚。
近年的变化,得益于县里实施的“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合作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四位一体扶贫新模式,杜畈村找准了致富路。但当时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贫困户更是缺人手,起步艰难。
“好在党员能带动。”市派驻村第一书记翁浩道出切身感受:一个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是村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坚强支柱。
杜畈村41名党员、4名村干部就是一个干实事的群体。村党支部书记王健在村民心中是“主心骨”,实施“严乡强村育新”以来,他带头把党组织建到农民合作社,加大党员扶贫力度。
提起“合作社党支部”,村民话中的“老王”王庆发接过话茬,声音洪亮地说:“俺们党员带好头,群众有劲头,致富才有奔头。”
“修路、盖新房,还帮俺们入股合作社,党员干部都没少操心。”贫困户王庆喜感慨地说,“现在村子美了,生活好了,外村人都眼馋哩。”
不知不觉,荷塘已是一片鼓点。村民的谈笑声和雨打荷叶的清脆声汇成雨中即景,竟是那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