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这是流传在淮滨县的一首童谣,童谣里的“小叫吹子”就是号称“河南三大民间泥玩具”之一的淮滨“泥叫吹”。

“泥叫吹”本来叫做“泥叫春”。“泥叫吹”过去主要是以鸟为原型,在身上的隐蔽处设有几个小孔可以吹响。根据孔的数量不同,声调有单音、双音之分,可以看作是人类蒙昧时期的简单乐器。所有的声调都是模仿春季时节,雄鸟吸引雌鸟交配的叫声,体现了古代先民原始的生殖崇拜和对生命萌动的春天的喜爱。

淮滨“泥叫吹”通过大量含蓄而不赤裸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人类对生殖繁衍的原始诉求。当地民间风俗中,买泥玩具特别是鸟造型的一定是要成双成对的,公的要气宇轩昂,母的要绚烂美丽,除了斑鸠之外,还有多头马、九头鸟、双面人、双头狗等多种题材。

“泥叫吹”从造型上大致分为动物、人物两类,以动物为主,人物为为辅。动物类主要以鸟为主,另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还有猫、蛤蟆、乌龟、青蛙、鱼、孔雀、狮子、大象、梅花鹿等。人物则主要是戏剧人物如关公、郭子仪、杨六郎、穆桂英、樊梨花等。

从色彩上看,由于发源地古属楚国文化范围内,故尚黑。“泥叫吹”以黑铺底,以黄、白、红、蓝、玫瑰、紫等色泽亮丽、对比强烈的鲜艳色彩描绘其上,故而艺人们说:“一要捏得像、二要画得鲜,绿要绿得嫩、白要白得净、红要红得鲜。”如红要用大红、朱红,黄要用明黄、桔黄,蓝要湖蓝、淡蓝,绿要翠绿、粉绿等。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以主色为主,其它色彩以装饰色而存在,大多不超过三种色彩。

在彩绘的图案上,泥叫吹多用花瓣纹、鱼鳞纹、席纹、羽毛纹、凤尾纹、回水纹等;在寓意上,大致有以下几种吉祥寓意:一是护子,如生肖泥玩,每个生肖都是一个保护神,意为保护小孩平安、健康、快乐成长,至今在淮滨民间人们还坚信,“属啥买啥,保护我娃”;二是延年,如猫与蝴蝶相配,为耄耋之年;三是祈福禳灾,趋吉避祸,如狮子看门、孔雀开屏、花开富贵、五福捧寿、六合同春等,“青蛙到家,年年都发”也是蛙造型畅销的秘诀;四是忠孝传家,家里必发,在中国大忠孝观念下,泥叫吹也秉承了中国主流文化内涵,塑造了众多忠孝两全的形象如:关羽、郭子仪、杨六郎、穆桂英、樊梨花、岳飞等。

“泥叫吹”虽小,但其制作工序相当繁杂,而且一个都不能少,如撮泥、塑形、钻孔、打磨、初期凉晒、后期凉晒、彩绘、罩清漆等,为了便于操作,艺人还代代相传制作口诀,如“羊嘴尖、猪嘴齐”, “羊角直、牛角弯”,“老虎要露牙、龙要张大嘴”,“站着尾巴长、坐着尾巴短”等。

“泥叫吹”的出现填补了淮河流域没有泥塑作品的历史空白。其实,早在泥叫吹走进当代人们视线之前,已经在淮滨流传了数千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渊源。

1981年,考古学家在淮滨县三空桥乡肖营村附近的沙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意外地出土了一对造型独特的宽胸长尾红陶鸟。经过鉴定,确定其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器物,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淮滨县淮河博物馆中,被当做“镇馆之宝”。沙冢红陶鸟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虽经岁月洗礼,却仍可依稀辨别出朱红底色。红陶鸟身上透露出的原始美、自然美、朴素美,沁透了原始先民的信仰、审美等多方面的精髓,是研究远古先民生活的重要依据。(据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