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俊
在小城家里过完鸡年的元宵节,兵分两路,父母先回老家西刘家预备送灯,我们小家庭到妻子的单位,小镇的邮局。每逢过年,过元宵节,妻子忙碌异常,我家的年饭和元宵节正餐总要等到中午11点以后开饭。团团圆圆的日子,写满母亲在厨房的忙碌,也充满我们对妻子的等待。饭后的时光主要是对元宵节送灯的准备,我们在小镇等候妻子下班回乡。
送灯是一种特别的风俗,只流行于部分地区。据传,我们的先祖是江西南昌筷子巷人,属于移民。元宵节给祖先送灯寄予哀思,不仅是对本地已逝的祖先,也是对原籍地的祖先。在我的记忆里,我和祖父每年元宵节一同前往刘氏大坟园、顺云山、新屋坟园给先祖送灯。其中,我的曾祖父和他的祖辈葬于大坟园,我的高祖父夫妇、我的祖母葬于新屋坟园,而我新逝的祖父则葬于新屋新坟园。同姓的人去世后葬于同一座坟山,这是既定的规矩,不像城里的公墓,各姓的老人混杂埋葬一起。
回乡送灯的路上,车流如潮。人们肩背车载,烟花、炮仗、黄纸、冥币、熏香、蜡烛、窟窿灯等是送灯的必备品,各家各户都是一样忙碌。我的村庄姓氏混杂,刘氏坟园集中在村庄的中央,其余各姓的坟园散布在村庄周围。大约下午5点左右,送灯的人便奔赴各姓的坟园。全家老少一起去,送灯的场面极其壮观,像举行一场仪式。
我家的情况比较特殊,我的曾祖父死的早,祖父是孤儿,成年后招赘到吴家为坐堂女婿。吴氏外曾祖父没有儿子,元宵节送灯的事务便落到我们的头上。每年,除了奔走于刘氏坟园,我们还得去吴氏坟园为吴氏二老送灯。吴氏族人较少,因为是亲戚,吴姓的大伯、大哥、二哥早已把二老坟头的茅草砍去,我们只需去送灯,不必过度担心杂草杂树引火烧山。
送灯的程序是固定不变的,一如既往。扫土,除尘,点三炷香放在墓碑前,接着烧纸,烧完纸,老少依次磕头,插入三根竹签套上窟窿灯,燃放烟花炮仗,然后,坐看夕阳之后的灿烂烟花。幼小的儿女跟在一起,蜿蜒的山道上,娃娃们兴高采烈地奔跑。其实,对于生死这个问题,他们根本毫无知晓。而我们也只是在传承中国的孝文化,后人铭记先祖,晚生铭记先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根本与迷信不沾边,且是一种接续千年的古风。
正月十三,我给娃娃买了电动灯笼和摔炮。犹记当年,我的祖父、父母在赶集的时候给我和妹妹买灯笼,给我买炮。正月十三和元宵节的夜晚,按传统,住户灯火彻夜长明,人就在这样白昼似的夜晚行走。我小的时候,元宵之夜,小伙伴会在乡道上拉扯自制的跑灯,身后便是一只纸糊的大白兔。如今,或许还有这样的大白兔,但我再也没有看到。说句实话,童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比现在的有味,农村的双节比城市的有趣,这也是一种城乡差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