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明朝的固始皮丝,源于历史深处的美味。

固始皮丝是河南省固始县经典的汉族传统名吃,用洁净的猪肉皮经过浸泡、去脂、片皮、切丝、晾晒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作皮丝过去一直凭手工制作,现在皮丝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皮丝的质量,缓解了长期以来皮丝供不应求的现状。

据史料考证,固始皮丝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末,固始县一位姓曾的朝廷命官,告老还乡,用猪皮油炸后加料烹制,味美无比;这道菜传出后,当时古蓼城(今固始县城东北蓼城岗)“满堂春”菜馆的掌柜加以改进出售,深受食客追捧。

清咸丰年间,祖籍固始的巡抚吴元炳以此特产进贡朝廷,深受帝王后妃喜爱,固始皮丝此后在清咸丰年间成为贡品,并名扬京师、天津、济南等地。

1915年,固始皮丝曾作为中国特产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览。

1925年,一个叫孙福熙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做《山野掇拾》,朱自清先生曾为书做序,他在序里写道:“你若看过瀼瀼的朝露,皱皱的水波,茫茫的冷月,薄薄的女衫;你若吃过上好的皮丝,鲜嫩的毛笋,新制的龙井茶,你一定懂得我的话。”

朱自清先生吃的是不是固始皮丝,已无从考证了,但在别人书里,他还不忘给皮丝做广告,可见皮丝的美味。

1979年,联合国水利考察团来固始考察时,县政府招待所特意以皮丝入宴,作为首菜款待来宾,受到外国朋友的交口称赞。

固始皮丝的确美味,但制作工艺也极为复杂。一个娴熟的工匠,一天只能做出三斤上好皮丝。

工匠选用上好猪皮,漂洗得洁净,浸泡一段时间,去掉皮上的油脂,用温碱水清洗以去除杂味,再用清水漂洗去碱味。

烧开水,将猪皮放入锅内,下入姜片,葱段,黄酒,精盐等调料,小火煮十分钟,捞出沥干,切成细丝,放置阴凉处,通风晾干。

最难的是去掉皮上肉脂这个步骤,工匠用薄如纸张的刀片,探入皮下脂肪,轻轻晃动小刀,一寸一寸地割下油脂。

皮下脂肪必须去除干净,否则做出的皮丝会很油腻。

切丝,也是一道考验工匠刀法的步骤,必须切得平滑工整,而且细度相同。

皮丝一条条地晾在竹竿上,风从门缝里吹过时,皮丝互相拍打,声音很脆生。

风干后的皮丝,透明如蝉翼,顺滑而有光泽,像是一串串雨丝冻在了人间。

在当今,固始皮丝加工的菜肴很多,可热炒,可凉拌,也可做汤,可制作20多道名菜,如“桂花皮丝”“肉松皮丝”“凉拌皮丝”“皮丝圆子”“松花皮丝”“海母皮丝”“清蒸皮丝”“凉调皮丝”“皮丝把子”“皮丝丸子”“皮丝卷子”“皮丝糕”等,具有松、软、透、香的独特风味,观之满口生津,食之余味无穷。(屈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