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兔顾犬”和“亡羊补牢”这两则成语典故均出自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兔顾犬:指看见兔子,就回头唤猎狗去追捕。比喻事情紧急,如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亡羊补牢:指丢失了羊,就赶紧修补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若及时设法补救,可以避免再受损失。

这两则成语典故的含义是相近的,都含有犹为未晚的意思。典故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楚顷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势日渐衰微。大臣庄辛目睹这种情况,心里非常着急,他力劝楚顷襄王不要成天只知享乐,不管国家大事,认为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要亡国了。在遭到襄王怒骂后,庄辛自请流放到了赵国。

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顷襄王带着楚国的王公贵族逃亡到了今河南信阳北的城阳城(今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楚王城一带),以此作为楚国的临时国都。楚顷襄王避难来到春秋末年孔子使楚的终点,也被孔子在此留下的轶闻趣事所感化。他非常懊悔当初没有听从谋臣庄辛的劝告,立即派人去了赵国,请回庄辛,寻求治国安邦良策,这便有了《战国策》“庄辛说楚顷襄王”这一千古美谈。

当时,楚顷襄王见了庄辛,向他道歉说:“我过去因为没听先生的忠告,才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看到襄王确有悔改之心,便诚恳地说道:“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丢了立即修补羊圈,也还不迟。”庄辛还给楚顷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秦国占领,但还有纵横几百里的土地,只要振作起来,纠正过去的错误做法,秦国是灭亡不了楚国的。楚顷襄王听了庄辛的肺腑之言,幡然醒悟,把楚国的最高爵位授予庄辛,并封他为阳陵君。

在庄辛的大力扶助下,楚顷襄王采用“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计策,凭借义阳三关和淮河天险,用“申、息之师”,很快度过了危机,扭转了局势,收复了淮河以北大片失地,继而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使楚国历史又延续了55年。这样,河南信阳一带在战国末期一度成为楚国的大本营和复兴基地。城阳城旧址在今信阳城北25公里的地方仍然存在,这里正在兴建楚国故都城阳城遗址博物馆。饱经千年风雨沧桑,它依然向人们诉说着“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故事。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作为“见兔顾犬”“亡羊补牢”这两个成语典故诞生地的信阳,如今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到信阳观光旅游的人们在赞叹信阳社会沧桑巨变的同时,常常提及她那厚重的历史文化,提及那两个让信阳儿女引以为豪的成语典故。 (徐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