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漂泊海上的神秘民族,世世代代在珊瑚海上生活,他们被叫作“海上的吉普赛人”,他们成了中国一本童书的主角。

有人说,马来西亚仙本那有着世界上最漂亮的珊瑚海。有着三十多年写作经验、二十多年摄影经历,担任过五年电影导演的彭懿,经过两年多努力,完成了中国第一本纪实摄影童书《巴夭人的孩子》。近日,作品出版面世,书中,孩子们澄澈的神情、清亮的笑声里映衬出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年世界,纵使物质上的窘迫一览无遗,但这片海域始终语笑喧阗,幸福的真谛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

在摄影和图画书两座艺术高塔之间架一座桥

“我,我们,我们是巴夭人的孩子。”巴夭又译巴瑶,出自印尼语,是“海上之民”的意思,该民族宛若天堂的生活环境,充满神秘气息的文化,带给彭懿强烈的震撼。巴夭的村子有大有小,大多住在无名小岛的边上,也有的一家十来口挤在一条不大的船上;他们多半靠捕鱼为生,水性好的男人不戴呼吸器可以潜到二三十米深的海底;每家孩子极多,五六个算少的,因为巴夭人的身份不被承认,没有国籍,所以不能上学。

目睹了眼前所见,彭懿迫不及待地想要挑战自己——擅长风光摄影的他决定尝试人文摄影;写了几十年幻想小说的他打算以图画书的形式来写纪实文学,他在两座艺术的双子高塔之间,思考着如何架起一道绳索。

以摄影作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彭懿做到了。童话作家、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常立评价说:“《巴夭人的孩子》借助文字赋予影像以连续的时间,创造出叙事的结构与节奏,运用蒙太奇使影像与影像自然连接。”

是营造幻觉的纸上电影,更是真实世界的记录

这本由40张图片组成的图画书,实际上共拍摄了8000多张原片。彭懿说,“这样的童年,对我们来说太遥不可及了。所以,我想把它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

巴夭人的孩子尽情享受此刻的阳光、大海与童年,“我不知道什么叫天堂,我只知道我生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可他们并不知道外面是怎样的世界。和嬉闹时的兴奋欢快不同,书中孩子曾这样略带无奈地叙述他们的生活——“妈妈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比起家来,我们更喜欢大海”。揭开“幸福”的保护膜,完全可以对其境遇作出截然不同的解读。

《巴夭人的孩子》不仅是一部流动的纸上电影,还保持了摄影本身的纪实性,不俯视不怜悯,不猎奇不矫饰,希望以真实打动人心——一个孩子独自坐在船头,扭过头去凝望正午之时反射着粼粼金光的大海,那个瞬间美丽又充满无限可能。(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