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鸡公山酒业,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曾一度成为信阳人家喻户晓的品牌,饭桌上能喝到鸡公山酒,是“倍儿”有面子的事。

后来,随着体制改革、酒厂经营不善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鸡公山酒开始沉寂。直到本世纪初,鸡公山酒厂通过破产重组,二次创业,迅速成为本地,乃至省内的知名白酒品牌。

起源 百年蔡氏烧酒坊 远近闻名

鸡公山酒业前身是鸡公山酿酒总厂,是解放后信阳地区第一家成立的公私合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为信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共和国成立之前,鸡公山李家寨的蔡氏烧酒坊,已经传了数百年,从明清时期就颇有名气,其酒醇香甘洌,远近闻名。有传说称,三国时期的名将魏延(义阳人,今浉河区三里店),年少时由于生性顽劣,曾被父母将他送至表叔家中,让他在表叔家的蔡氏烧酒坊学习酿酒技术。后来魏延酿得一手好酒,偶遇高人,献酒拜在其门下习武,终有所成。

传说的真假无法考证,但蔡氏烧酒坊传承数百年确有历史记载。解放后,蔡氏烧酒坊被政府收购,成立为地方国营酒厂,后改名鸡公山酿酒总厂。在计划经济年代,鸡公山酿酒总厂远近闻名,饭桌上能喝到一杯鸡公山酒,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当好县长、做好酒厂”,第九任厂长程国琛就成为小信阳市的市长。鸡公山酒的红火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本世纪初,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酒厂经营不善、转型不力,无奈宣布破产。2001年,时任息县香米贡酒厂厂长的朱耀辉,本着对鸡公山品牌的家乡情结,出资收购了鸡公山酿酒总厂,并进行重组;同年9月,鸡公山酿酒总厂改制为信阳市鸡公山酒业有限公司。

寻根 二次创业树品牌 破而后立

鸡公山酒业董事长兼总经理朱耀辉告诉记者,因重组前的经营不善,重组后的鸡公山酒业面临着无产品、无品牌、无市场的“三无”窘境。“二次创业比一次创业更难,要改变鸡公山酒原有的市场不良印象,必须树立新形象、新品牌,破而后立。”

从2001年至2005年间,鸡公山酒业一直处于“输血”、创品牌阶段。“当时办红白喜事,信阳人都喜欢用名酒,起码是大牌子的。”朱耀辉说,当时有一个亲戚家的儿子结婚,为了做宣传,公司给他们免费提供婚宴用酒,人家嫌名气小、没面子,拒绝了。这让朱耀辉和他的团队清醒地认识到,品牌是多么重要:“一个产品没有品牌支撑,就没有地位和认可度,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在对外宣传时,朱耀辉把自己端着酒杯的照片,作为鸡公山粮液的代言人。“我为自己代言,是自我加压,对酒的品质,以良心背书,以人格担保。让信阳的父老乡亲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就是鸡公山酒的老总,酒如果有问题,我自己都没面子。”朱耀辉说。

天道酬勤,2005年,鸡公山酒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鸡公山五星粮液,连续三年成为市场销量的第一大单品。2005年至2008年,鸡公山酒业的业绩持续上升,尤其是2008年搬迁新厂址以后,效益更是日渐高涨,鸡公山粮液系列品牌逐渐被信阳消费者认可。从2011年开始,鸡公山酒业开始成为信阳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一方力量,并连续四年成为信阳白酒市场上的强势区域品牌。2014年,鸡公山粮液被评选为河南省十大名酒。

思源 传承文化酿美酒 不忘初心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饮酒也要思源。有源,才能源源不断。”朱耀辉说。基于此,鸡公山粮液结合信阳地方文化特色,推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源系列”酒。

起初,鸡公山粮液继承最古老的传统酿酒配方,引进先进的酿造技术,推出了“酒之源”品牌。

信阳红色文化深厚,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是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2012年,鸡公山粮液结合当地红色文化,推出了“红之源”品牌。

信阳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华姓氏之根,百家大姓中,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都源于信阳。基于此,鸡公山粮液创造出了“根之源”酒。

信阳是茶都,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2010年,信阳红茶诞生。为配合信阳红的宣传,鸡公山酒业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把一款高档典雅的新产品命名为“信阳红”。

在朱耀辉看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前几年一直在做品牌,现在到了做文化的阶段。”朱耀辉说,不仅做品牌文化,也要有企业文化,文化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文化的统领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品牌推广上,鸡公山酒业有一帮充满狼性的营销团队;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上,有一帮能创新、更专注的队伍;在管理上,有一帮务实高效的队伍。“用八个字总结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诚实、担当、感恩、专注。”朱耀辉说。

今年双十一当天,鸡公山粮液网上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再次刷新网售纪录。

“传承古酒文化,酿造生态美酒”,是朱耀辉和他团队的神圣使命,而“一群人用一辈子的精力,一心一意做好一个鸡公山酒”,则更是他们初心不改的目标追求。 (易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