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钱钧将军题词的“钱小寨死难烈士纪念碑”。 本报记者 时秀敏 摄
图为钱钧的亲人展示钱钧画作。左为其侄子钱崇炎。本报记者 时秀敏 摄

本报记者 马迎春 时秀敏 王 博

今年的“九一八”刚刚过去,防空警报声犹在耳畔回响——这样鸣警是昭示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勿忘国耻,这样鸣警是唤醒世人对“九一八”事变中国打响反法西斯第一枪的记忆。

这样的抗战记忆,对于60多岁的钱崇炎来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阳刚与不屈。

这不,当抗战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中,钱崇炎从《太行山上》印证了对叔叔钱钧将军当年抗日的记忆——《太行山上》那个率领战士冒死从日本鬼子手中夺回两部电台的团长,就是他的叔叔钱钧。

那时的钱钧任鲁南抗日游击队四支队二团团长,1938年8月,在当地滕县八里沟一次粉碎敌人围歼,保卫省委机关的战斗中,为了夺回被敌人抢走的两部省委与党中央保持联系的通信电台,钱钧率领一个连冒死冲进敌阵。当战斗进行到白刃战时,钱钧高举大刀,左砍右劈,在一道道寒光下,敌人土崩似的倒下,两部电台终回到我军手中……

电视上那个团长演员没有在演职人员表上出现,但钱崇炎的记忆中钱钧就是他的原型。相比那位演员,钱钧是习武出身,体格强壮,身材魁梧。20世纪70年代中期钱钧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当时有人问他为何不留在家乡打日本鬼子时,钱钧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抗战不分你我他”。多年以后,钱崇炎从部队转业到信阳市一家单位参加工作,才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

1903年,钱钧出生在大别山北麓的光山县殷棚乡一个贫农家庭。今年84岁的殷绍花与钱钧是邻居,他听长辈讲述,钱钧6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受尽饥饿与虐待,13岁逃离家乡,在少林寺跟老画家学习画艺,拜老和尚为师练成了少林武功绝技之一的朱砂掌。

当记者走进钱钧将军的出生地,他的亲属和邻居热情地打着招呼。在他出生的老屋旁长着一棵冲天泡桐;他儿时睡过的红漆木床,后人一直沿用;他当年练剑用过的磨剑石,至今嵌在大山之中,完好无损。在磨剑石的上方有一块碑匾,是钱钧题写的“钱小寨死难烈士纪念碑”,从斑驳的笔迹上,依然看出钱钧的书画造诣。最让记者留下记忆的是一张泛黄的黑白合影照,钱崇炎介绍,这是钱钧20世纪70年代离休后,第一次回乡省亲时留给家人的记忆,因为,钱钧当年从磨剑石走出去干革命,几十年没有回过家乡。

据《钱钧回忆录》记载,1924年他从磨剑石走出后,就到了大别山南麓的汉口一家铸锅厂当工人。在那里,他得到了董必武等中共地下党人的帮助,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1926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大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同年9月,钱钧入延安抗大军政大学学习,在那里,与20余位光山老乡相遇,更加增添了回乡杀敌之情。学习期间,他也更加明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抗战之责。1938年8月19日,日本骑兵50余人进入光山寨河王小湾,同年9月11日,18架日机窜至光山县城关上空进行扫射,伤及300余人。当钱钧闻讯要求回家乡杀日本鬼子时,党组织却将他分配到与大别山相邻的另一个战场。

在另一个战场,钱钧牢记“抗战不分你我他”的历史使命,奋勇杀敌。他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同日本鬼子打了几十次仗,身上中过15颗子弹,挂过19次彩。1939年10月,钱钧带人在临朐五井取得了全歼50余名日本鬼子和击毙伪军120余人的重大胜利,被《大众日报》誉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