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起于漕运,兴于通商与近现代工业文明,乃是名副其实的京畿门户。因为依海河而建,海河便被誉为天津的“母亲河”。

白天的海河安静、悠闲,到了夜晚,明月繁星与两岸建筑上的彩灯构成绚丽的图画。夜游海河,可以选择塘沽海河外滩公园或者大沽口码头乘坐游轮,欣赏色彩斑斓的夜景,感知着城市现代生活的律动。

除了夜游海河,还应该看看海河上形态各异的桥梁。

我是从天津站出发,大致向西北沿海河逆流而上,那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桥如一场饕餮盛宴,美不胜收。

解放桥,又称万国桥,竣工于1927年,是天津标志性建筑之一,“万国桥下过大船”,曾是海河一景。

大沽桥的构思为“日月生辉”,大拱面向东方,象征初升的太阳,小拱面向西方象征月亮,构成观赏平台,行人至此可一览海河美景。

北安桥桥头雕塑采用西洋古典表现形式,吸取中国传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寓意东南西北四方平安……

还有,进步桥“见光不见灯”,宛如出水飞鱼;金汤桥,因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在此会师而成为天津解放的标志;狮子林桥因雕刻神态各异的狮子而著名;金刚桥,新建的双层拱桥,犹如一道飞跨海河两岸的彩虹;永乐桥最引人注目的是耸立桥上巨大的摩天轮,被称为“天津之眼”,高度相当于35层楼,堪与英国泰晤士河畔的“伦敦之眼”媲美……

或凭栏远眺,细细回味这些桥背后的故事,或流连河边桥上,远望近观,感受天津独有的桥文化。

五大道的房子

一个城市的与众不同,很多时候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天津的城市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质,尤其建筑,遗留了很多风格迥异的小洋楼,而要细细观赏这些建筑,首选“五大道”。

徜徉五大道,路两边绿树掩映着错落有致,尺度空间恰到好处的各式建筑,高天流云之下,有的寂寞有的热闹,当年辉煌一时的种种细节闪烁其中,让人唏嘘感慨,曾经富贵,曾经辉煌,最终不过徒留红砖碧瓦,任后人感叹世事沧桑。

五大道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汇聚英、法、意、德、西班牙诸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而其中名人名宅故居就有50余座,这些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不一而足,构成一种凝固的艺术。

鞍山道上的静园,曾为末代皇帝溥仪栖身之处。砖木结构楼房融西班牙式和日式风格于一体,置身其中,有种修禅般的安静祥和。

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睦南道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睦南道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则是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曾任天津殖业银行经理的李叔福旧居;睦南道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重庆道55号庆王府,为清朝庆亲王载振的公馆,主楼平面由二层楼的四合院构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装修,也是中西合璧的公馆……

如同一幅满满异域风情的长卷,更因为其见证过天津近代百年历史,这些精美的建筑,令人流连忘返。

街头的浓浓“津味儿”

天津的人比起别的城市,多了一分自在与闲适,无论是地铁里赶时间上班的年轻人,还是街道上匆匆过往的行人,很少能从他们的脸上捕捉到大城市人特有的漠然,一张张平静的不见焦灼的面庞,平和中透着“哏儿”的语气,让人平添几分好感。在天津街头问路,总能得到路人的热情指引。有一次我在海河边上找寻李叔同故居,拉住一位大姐,她乍听显得有些茫然,随即表示歉意,我刚走没几步,她却又追上来:“你问问前边那个修车师傅吧,他一定知道,我怕指错了,你们大老远来的再给耽误了。”带着浓浓津味儿的几句话让人备感温暖。最终,在修车师傅的指引下,我顺利找到了目标。

独特的津味文化造就了天津人的平民气质,骨子里透着实在,豪爽,热情,幽默,他们的生活节奏较慢,自得其乐,日子过得优哉游哉,而津味相声最能体现天津人的生活态度。天津的文化积淀深厚,相声极富生活气息,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以平民化通俗化为特点,加上富有喜感的方言,轻松又惬意,体现出天津人乐观豁达的生活价值观。天津古文化街和鼓楼都有听相声的茶馆,是细品原汁原味天津文化的好去处。

在天津,几乎四处皆景,独立便成故事,联想即为历史。五天的走马观花,也只来得及对这座城市投下匆匆一瞥。

(据《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