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这里是从国人暴动,历王出逃,召穆公(召伯虎)与尹吉甫共同执政,从召穆公追荆至洛,到周宣王加封他申伯为侯伯,充分说明召伯、申伯为一人,即召伯虎(召穆公),并以功由伯爵晋升为侯爵。
《元和姓纂》唐太常博士林宝撰,十卷,对唐人姓氏尤为详尽,计收姓1232个。原书在宋代已佚,今存本为清代孙星衍和洪莹从《永乐大典》辑出,分为十八卷。今人岑仲勉(1885—1961)有《元和姓纂四校记》其中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另本 “谢”条载:“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岑中勉定谢氏为姜姓炎帝之后,依据也是《崧高》,与前面各家解读不一致。
《百家姓》相传为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作。该书收姓438个,编为四言韵文。其中“戚谢邹喻”句中仅一个“谢”字。后来清代王相为之作《考略》说:“谢,商音。陈留郡。周宣王封舅申伯于谢,支子以地为氏。晋有谢安。”从“周宣王封舅申伯于谢,支子以地为氏”知道是周宣王时两次封谢,封舅于谢邑和庶子于谢水(指洛阳西南谢水)以地名谢为姓。召虎远祖姓姬,后以食邑召为氏,庶子姓姬,都是黄帝之后。
《姓氏寻源》清代张澍撰,45卷。博采众书,考索诸姓起源,并注重改正历代姓氏书的一些错误。其中二十二杩载:“谢氏《广韵》云:出陈郡、会稽二望。《路史》云:夏太史终古之后有谢氏。”(前面《路史》释谢依据为《崧高》)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终古是终姓的始祖。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 (陈瑞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