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10月,侵华日军三路攻入河南境内。在豫北,攻占安阳,侵占了豫北全部地区;在豫东,攻占省会开封,占领了虞城、商丘、宁陵、民权、睢县等县城;在豫东南,攻占了商城、潢川、罗山、光山、信阳等大片地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全省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章。
日军入侵中原屡造惨案
“1937年11月3日,日军进攻豫北门户安阳,拉开了入侵河南的序幕。”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张守四说,“1938年5月,侵占徐州的日军沿陇海铁路进攻豫东。8月,沿长江进攻的日军进犯豫南。在日军疯狂进攻下,豫北、豫东、豫南先后沦陷,国民党驻豫部队向豫西、豫西南全面撤退,以黄河和淮河为界与日军开始长期对峙。河南成为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大西北的屏障,在全国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据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侵华日军暴行总录》不完全记载,侵华日军在河南制造的惨案就有108次。其中包括安阳西梁惨案、郑州惨案、新乡同庆里惨案、永城惨案、驻马店惨案、信阳北土门惨案、桐柏惨案等。
“鬼子轻的不拿鸡毛,重的不拿碾砣,凡是值钱有用的东西,没有不抢的,带不走的就放火烧掉。”河南的老百姓这样描述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很多日军到过的地方就等于是剃了头,多少人都没了。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自古迄今,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共中央对中原抗战极为重视。早在1937年5月,毛泽东在接见负责筹备中共河南省委的朱理治时就指出:这个工作区域很重要,今后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区域,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组织群众,建立党组织,抓紧时间在各方面做好抗日准备。1937年9月,以朱理治为书记的河南省委在开封成立,河南抗战在省委的领导下逐渐开展起来。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在确山县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任命刘少奇为书记,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委员。并明确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个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所指导。随后,刘少奇两次从延安到达确山县竹沟镇,主持中原局工作。根据中央指示,撤销了河南省委,并于1938年12月和1939年1月分别成立了豫西省委和豫南省委。
同时,党还从竹沟先后向皖中、豫皖苏边区等敌后地区派出基干队伍4000多人,后来这些部队发展成为新四军四师、二师、五师的骨干力量。竹沟成为党中央、中原局向中原各地输送干部、物资、经费以及交通联络等的干线枢纽,成为党领导华中抗战的中心所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各级党组织领导全省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张守四说。
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建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河南党组织的情况,作出了《关于发展组织的决定》,积极发展党员,整顿、恢复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到1938年10月,全省党员已发展到8000余人(不包括豫北),比一年前省委建立时,增加了50倍。黄河以南的69个县有64个县建立了党组织。
全省的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党对河南民众的领导,为组织和领导全民抗战奠定了组织基础。中共河南省委和各地党组织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广泛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先后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省政府主席程潜,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国民党5个专员,3个县党部,18个县长及驻豫的国民党军队,地方实力派别庭芳、王友梅等建立了各种统战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对各地枪会和土匪做了大量的争取和瓦解工作,收编了一批土匪武装,争取一大批枪会会员参加群众抗日自卫武装,抗日救亡的革命力量得到了很大发展;团结了文化知识界的爱国人士,在全省各地创办了大量救亡刊物,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促进抗日救亡;在各地开办抗日训练班,培训民众运动骨干。
河南省委直接领导的河南省战时工作促进团、河南省文化动员委员会光明话剧团、开封孩子剧团等抗日救亡团体,足迹踏遍中原大地,以多种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军暴行,在全省掀起了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高潮。到1938年夏,全省各种救亡团体500多个,仅黄河以南地区就有9万多名农救会员,3万多名青救会员,民众自卫武装数十万。
“当时,在省委的领导下,河南全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救亡运动高潮。‘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歌声响彻中原大地,就连那些整天围着锅台转的不识字的妇女也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宜阳县赵堡村30多位五六十岁的老大娘组成“老婆宣传队”,不仅在本地演出,还到洛宁、洛阳等地宣传抗日。”张守四说,“抗战初期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是河南近代史上最广泛、最深入的一次群众运动,在全省促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抗战。不仅从精神上、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而且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发展壮大了党组织,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
抗日根据地遍地开花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对开展中原敌后游击战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1938年年初,中央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彭雪枫和数十名干部到河南,由彭雪枫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3月6日,毛泽东电示彭雪枫,目前根据地仍应坚持陕甘边,但准备转移时最好是在鄂豫皖边,望大力发展该区工作。
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提出了为“创建十万武装而斗争”的口号,号召全省人民自愿武装起来,要求立即组成200万抗日联庄会或抗日自卫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时河南省委在豫南、豫东先后建立了多支抗日武装。到1938年10月,省委直接和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已达2万人。这些抗日武装的成立,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豫北和豫东沦陷后,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央指示,在河南与邻省人民的配合下,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河南周边地区及省内先后建立了6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为依托,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后改称太行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在杨得志率领下挺进冀鲁豫边区,与早已在此地活动的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会合,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中共晋豫特委率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创建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后并入太岳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彭雪枫指挥下,从竹沟出发,挺进豫东敌后,统一整编豫东、皖北、苏北等地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会合豫南、鄂中、鄂东等地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冀鲁豫军区先后派出南下大队、军区八团、党校警卫团等挺进豫东,扩大了水东(新黄河以东)根据地,开辟了水西(新黄河以西)根据地;彭雪枫率新四军主力从淮北根据地向西挺进,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五师豫中游击兵团与南下的豫西八路军第三支队会师嵖岈山,开辟了豫中地区抗日根据地;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太行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挺进登封、偃师、巩县等地,开辟了嵩岳抗日根据地;太岳八路军组织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队收复了新安、渑池、洛宁、陕县等大部分地区。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统一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至1945年8月河南行政公署成立,初步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
各边区抗日根据地,认真执行党的减租减息政策,实行精兵简政,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广泛开展反奸反霸、反贪污、改造村政权的斗争,通过普选,建立健全“三三制”政权和各种群众抗日组织,从政治上树立了人民群众的政治优势。同时,还在广大农村建立民兵、自卫队、基干团,扩大区、县地方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作战体制,在反“扫荡”、反摩擦斗争中,机动灵活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据《河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