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耀兵 王 博

黄 慧 高晶晶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不错,从杨传友“爱拼才会赢”的命运中,就能看得出他偏爱“第一个吃螃蟹”的性格。

当你与他握手的刹那间,能从他的热情和力度中,感受到一种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强烈欲望。尤其是他右手的拇指粗壮而有力,显示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胆识。他竖起拇指说,那是小时候自学篾活在压指过程中练成的“畸形”。

“拇指”象征着第一。杨传友从家里兄弟姊妹中第一个自学成木匠、篾匠,到成为全村第一个推土机手,到拥有全县的第一台挖掘机,再到豫东南地区最大的河南中科钢构有限公司,始终站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潮头上,演绎着华丽转身的多彩人生。

商城县产业集聚区位于216省道旁的上石桥镇,已经入园企业30多家。杨传友的公司是其中之一,占地12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具有国家建设部门颁发的资质,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史济春当年到此考察时,称赞杨传友是“豫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样的“第一”来之不易。杨传友就出身在上石桥镇周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上世纪大集体年代,一个十口人的家庭,很难吃上一顿白菜蔸子熬稀饭。但是,当地少有的木匠、篾匠等手艺人,不仅受人尊敬,而且经常能吃上好的饭菜。杨传友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要想生活好,得有好手艺。

爱一行,就会钻一行。在上中学的时候,他自学木工,能够计算好每一块木板的角度做成水桶;他自学篾活,编出的箩筐可盛水;他自学维修,能够将手电筒、缝纫机、柴油机卸装自如。当年,他初中没毕业,就成为全村唯一的推土机手呢!

那是1984年,新中国开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治淮工程。在工地,杨传友开着全村唯一的推土机,想想爷爷、父亲当年治淮时的肩挑土,杨传友神气十足。他的机械作业1天最多挖土300立方米,相当于50个劳力的工作量。一时间,杨传友和他的“东方红”推土机,在河南、在安徽、在江苏的治淮工地上红火起来。

更让杨传友一生走红的是,他为别人维修机械从不收一分钱,传授别人技术从不收一分钱。从租赁全村第一台推土机扬名治淮工地,到卖掉13台推土机购买商城第一台挖掘机;从卖掉挖掘机到投资1000多万元第一个进入该县产业集聚区兴办中科钢构公司,30年来,杨传友带出的百万富翁就有上百人,为1万多人创造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然而,杨传友最得意的仍是日渐雄起的中科钢构公司,最珍惜的是市政协委员和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当地曾流传一副对联:“上风上水上石桥,传德传艺传美名”——这不正是杨传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