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洋
清明谷雨前后,信阳漫山遍野的茶树,历经长时间的蓄势待发,迫不及待吐露出翠绿的新芽。在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等几个茶叶主产区,茶乡到处是繁忙景象,三五成群的采茶工身挎茶篓,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摘下一枚枚嫩叶。一天一个价,春茶不等人,全市210万亩茶园,约40万外地采茶工就成了绝对的助力军,在弥补本地劳动力不足的同时,她们通过双手,挣了票子,长了见识,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在憧憬着来年的茶乡之旅会更美好。
短短30天带走近亿元收入
6日上午,在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针针香有机茶叶园内,来自驻马店市上蔡县的49岁陈烟,双手蜻蜓点水般不停在茶树间上飞舞,一捏、一提、一放,腰间的茶篓渐渐满了起来。“隔一年没干,刚上来手还有点儿生。”陈烟说,比起其他工作,采茶要轻松不少,又不耽误5月下旬回乡收麦,她已经是第8年来了。“近30天干下来,也能带个1000多元钱回去。”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作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规划部署,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茶园规模和面积迅速扩大,春茶采摘季节采茶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仅仅依靠本地采茶工已远远不能满足春茶采摘需要。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陈烟这样的外地采茶人员,像“候鸟”一样,逐渐进驻我市。据市茶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茶园面积达210万亩,茶叶产量达5.7万吨,按1.5亩茶园需要1个采茶工,从2009年开始,我市每年外地采茶工人数基本稳定在30万~40万。
4月初来,5月初走,几十万采茶大军,在短短30天时间内的“往返大流动”,已经成为每年信阳春茶采摘时节一道亮丽风景。他们大都来自驻马店、漯河、许昌和开封等县市,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40岁~50岁的农村女性占了大多数。“一方面40岁~50岁的,在农村属于富余劳动力,短短一个月挣上一两千元钱,对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项大收入;另一方面,采茶属于季节性劳务输出,年轻人更倾向于长期工作。”针针香有机茶叶园负责人李长江说。
李长江拥有300多亩茶园,今年他从驻马店市上蔡县招聘了200多位采茶工,按照一斤50元价格结算工资,仅此一项,就要50多万元的支出。而利用农闲时间来采茶,这些采茶工们将从信阳带走近亿元的收入。“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熟练的采茶工,平均一天能采摘两斤茶叶,按照每人每天100元计算,能兑现采茶工工资近亿元,而这些还不包括吃、住、行、礼品、保险等费用。”浉河区茶办工作人员说。
“每年我都要组织20来个同庄姐妹过来,每找一个,别人还奖励我20元钱呢。”说这话的是王爱挪,47岁的她,也是陈烟等采茶工的领头人,身材微胖,看起来很憨厚。她带领家乡的姐妹们来我市采茶已有8个年头了。她既能干,又肯吃苦,得到了茶主的赏识。每年这个时候,茶主就打电话和她联系,让她组织人去采茶,所以采茶工之外,她还有一重身份——小劳务经纪人。加上熟练的采茶工艺,每年返乡,王爱挪都是腰包最鼓的那个。
愿采茶之旅一年比一年好
采茶经历带来的远不止金钱这么简单。64岁的张爱华,今年第一次随乡亲们从许昌到董家河镇采茶,第一天就采了8两茶叶,在一辈子不怎么出门的她看来,最兴奋的莫过于能在这个年纪,有一次“远行”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火车上的热闹、绵延起伏的大山、数以万顷的茶园,如果不是到信阳采茶,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张爱华说。
“每年临行前,茶主都会送我一捧茶叶,刚开始喝不惯,后来越喝越香,干农活儿累了,一杯茶足以解乏。”来自漯河的采茶工林月美告诉记者,5年的采茶经历,让她的生活也浸润了浓浓的茶香。
每年一次的短期季节性迁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采茶工的生活。与此同时,她们也希望自己的茶乡之旅,能一年更比一年好。
“今年天有点儿干,茶叶感觉出来的少,你看,我采了一上午,才采了8两,去年我都是一斤多的量。”在董家河一处鲜叶过称现场,采茶工王梅景对自己的成果有点失望,“明年希望天气好点,不要这么干燥,新芽冒得快,我们也能采得多,出门打工,累不怕,就希望能多挣点钱。”
来自驻马店汝南的高萍认为,遇到一个好茶主,比多挣钱心里都暖和、高兴,而今年她就特别幸运,初来乍到,从未采过茶叶的她,不仅没有遭到茶主嫌弃,反而手把手得到真传,短短4天时间,现在她平均每天能采一二斤茶叶。“要是明年还能在这采茶就好了,和茶主对脾气、处得好,才能工作的愉快、带劲儿。”高萍说道。
身在异乡,生活上的小细节如果能得到关注和照顾,则是很多采茶工的期盼。“在家吃惯了清油,到了这全是大油炒菜,肚子一上午都不舒服,承诺的牙刷、毛巾、卫生纸等日用品也没有配齐,出门在外,不求别的,只求一日三餐吃得放心,睡得安心。”采茶工李明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