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宪科

如果说,有朝一日信阳市的葫芦丝艺术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鹊起的话,那一定会与喻永刚有关。

“我与葫芦丝的缘分应该是命中注定的。结缘之妙,与生俱来;缘分之深,根深蒂固。”昨日上午,当年过半百的喻永刚向记者说起与葫芦丝的半世情缘时,言辞恳切,听者动容。

喻永刚与葫芦丝的缘分始于一段笛音和一支破笛。文革初期,尚是孩童的喻永刚从广播里听到一段如泣如诉的笛子独奏,“当时,我一听就入迷了。”正是这一曲“魔笛”从一个孩童的耳鼓绕进了他的脑海、心田。自此,喻永刚便与这门管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遇部队文工团来信阳演出,喻永刚就成了笛子演奏员的铁杆粉丝。

真正吹奏出属于自己的第一声笛音是在10岁那年,这年夏天,喻永刚在农专校园里捡到一支破旧竹笛。这下可好了,有了自己的笛子就不用纸上谈兵了,部队文工团再来演出的时候,他可以拿着自己的笛子大方请教。喻永刚就是与管弦艺术有缘,刚过半年,他竟可以像模像样地吹奏出整支笛曲。文革中期,一位到信阳插队的郑州知青应该算是喻永刚的启蒙老师,少年喻永刚从他那里系统地学到了一些笛子知识和吹奏技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后来,无论是高中时期在学校宣传队,还是参加工作之后在东风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多才多艺的喻永刚都是宣传骨干,笛子吹奏特长更是让他如虎添翼。1984年,喻永刚调到信阳麻纺厂工作,此后的20年间,他从麻纺厂车间办事员干起,一路勤勉,走上了信阳市煤建公司副书记的领导岗位,可繁忙的行政工作,让他与心爱的笛音几度失联。

而此时,葫芦丝就“埋伏”在喻永刚的人生中,静默地等待着一场无法言说的“邂逅”。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喻永刚接触到葫芦丝这门艺术,十分着迷。因与吹奏技法笛子大同小异,且更为简单,他很快入门,并迅速熟练。几个月后,喻永刚在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到南方城市一呆半年,一边精进技艺,一边考察市场,他决心将生活重心转移到葫芦丝艺术的学习与传播中来。

一个人扛下周围异口同声的不赞成和不理解,2005年年初,喻永刚在信阳市民权路开办了一家音乐工作室,教授葫芦丝和笛子吹奏技巧。可半年的时间,只招到1位学生。不做它想,喻永刚就和这位学生一起学习,锤炼技艺。

2006年,喻永刚的音乐工作室才热闹了一些,招收了十几位学生,有老人,也有少儿。就在这一年,喻永刚带领4位老年学生参加全国首届葫芦丝大赛,年龄最大的一位71岁,因技艺精湛、精神可嘉,在赛场便引起了轰动。第二年,喻永刚再度带队出征该项比赛,斩获了个人金奖、优秀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3项大奖,让“信阳”在全国葫芦丝业界成了一个热词。

“刚开始的孤独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只能说是由衷的热爱让我撑过了那段难捱的时间,才有机会走进了现在的阳光。”回首那些艰难的岁月,喻永刚早已淡然释怀,如今,他所专注的就是如何让信阳市葫芦丝艺术走到更高远的天空下,进入更多人的视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