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约前630~595年),期思(今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贤相,一生清廉,不受封地,史称“中华第一循吏”。

义斩歧蛇 叔敖幼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回到家就哭泣。母问何故,他说:“听说见到两头之蛇的人必死。今天见了,我恐怕不能再伺候母亲了。”母问:“蛇在哪?”答:“我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母说:“儿有阴德,神必保佑。”后来,他不仅没死,还做了楚相,辅佐楚庄王成就一番霸业。

狐丘劝谏 叔敖原本布衣,上任之际,乡亲纷纷来贺。有一老者名狐丘,直问叔敖:“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一脸严肃:“敢问何谓三利?”狐丘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免患乎?”狐丘说:“善哉言乎!”叔敖以此为座右铭,虽三任令尹,“日夜不息”,勤于政事。虽权高位重,“妻不衣帛”,终生勤俭。

优孟衣冠 叔敖逝世,“其子无立锥之地”,以打柴为生,家境贫困。楚宫艺人优孟见状,穿戴叔敖的衣冠,模仿叔敖神态觐见楚庄。庄王大惊,以为叔敖复生,要他继续当令尹。优孟趁机讽谏:“叔敖生前为官清廉,尽心竭力为大王效命,死后其子靠打柴养母,可见楚相不可为也。”楚庄王闻言,甚感惭愧,当即封叔敖之子寝丘(今信阳固始)地四百户。此即“优孟衣冠”典故之由来,并为中华戏剧表演之先声。

(据《信阳红廉文化苑·大别风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