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晋书·张昌传》记载,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五月,义阳蛮族人张昌率流民2万人起义。一月之内立,队伍发展至13万人。后拥山都县吏丘沈为帝,张自任相国,攻占江夏郡及荆、江、扬、豫、徐5州。据记载,张昌曾任平氏(今河南省桐柏县西北平氏镇)县史。其“武力过人,好论功战”。他受四川氐族人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影响,于公元203年聚众江夏(今湖北安陆)郡,拥立山都(今湖北省谷城县东南)县吏丘沈为天子,建元神凤,自任相国,置百官,建立义军政权。于是“江沔间一时戟起,竖牙旗,鸣鼓角以应昌,旬月之间众至之万”(《晋书》张昌传)。起义军“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当”。短短一年之内,南破武昌、下长沙,东攻弋阳(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破宛(今河南省南阳市)襄(襄阳)。斩杀新野王司马歆。并破江(今江西、福建)、扬(今江苏、浙江)二州,设郡守、县令。“于是荆、江、徐(今江苏北部)、扬、豫(今河南南部)五州之境,多为昌据”。同年秋,张昌与西晋荆州刘弘部将陶侃苦战累日,兵败南逃下携山(今湖南岳阳东),次年被俘遇害。第二年八月,张昌兵败被擒被杀害。张昌领导的流民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经济,加速了西晋王朝的崩溃。
(据《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信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