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树村边绕”和“清泉石上流”,来形容我们范岗村现在的花园新村,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这个花园新村挨着洪河,全部采用了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灰白瓦墙、高大的门楼,小区里笔直挺立的太阳能路灯……让人会以为自己置身于某个高档的别墅小区。
现在,我们花园新村家家楼顶有菜园,户户门前是果园,加上从外地移栽过来的花花草草,小区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大花园”。
说起3年前,我们这个有接近3000人的大村,却是人多耕地少,宅基地更是少得可怜。村民们零散地居住在田埂上的平房里,你现在看到的花园新村在过去还是一个废弃的砖窑厂。崔明友是我们范岗村一位当了20多年的老支书,在他的提议和规划下,我们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大胆改革,将原来废弃的砖窑厂(80亩土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征地、统一建房、统一外观效果的构思,建立了这个有7排共123套两层小楼的花园式小区。小区内目前配套有敬老院、汇演中心、卫生室、文化大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我们还对小区实施了路面硬化,道路两旁的绿化工程,家家户户也都装上了自来水和太阳能,出了小区门就是栏杆镇的东部农贸中心,“住在这儿,方便又舒心”。
小区居民崔俊星以前和他老伴儿唐国英,住在老村子里一间小瓦房内。唐国英还有脑血栓后遗症,走路不是很利索,老村子人多地少空间小,很不利于唐国英的康复。自从2011年他们搬过来后,唐国英每天都在小区里进行简单的锻炼,现在拄着拐杖都能在小区里散步了。我们村好多年轻人都说,父母住在花园新村里,他们出门打工也放心了。
自从建了这个小区之后,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村民集中居住后,把村里的耕地也都给腾出来了,村民能种上田了,村民的生活也逐渐富裕了起来。我们现在还在构思着要增加学校、停车场、篮球场等公共设施,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完善,花园新村将成为一个功能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
讲述人:淮滨县栏杆镇范岗村党支部书记 崔德义
本报记者 苏 鹏 黄 铎 见习记者 韩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