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泉州、潮州一带发生“蛮獠啸乱”,“生民苦之”,危及地方政权。唐高宗诏命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亲)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固始籍府兵3600名,将校123员共45姓,南下入闽平叛。因水土不服,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奏请增兵。次年,陈元光与伯父中郎将陈敏、右郎将陈敷奉诏领固始籍府兵58姓近万人增援,后来陈敏和陈敷死于道中,他们的母亲魏氏足智多计划,代领其众。援兵入闽后与陈政会齐,击败蛮獠,屯兵于云霄。
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表请于泉潮问增置一州变原来的七闽为八闽,并委派地方官吏。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因地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并且朝廷令陈元光兼刺史之职,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建置漳州以后,陈元光“乃率众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时巡逻焉”。唐景公二年(711年)十一月初五日,广东流寇东诚复起于潮州一带,陈元光闻报,乃亲率轻骑讨之,不幸为贼所刃,以身殉职。公元712年,朝廷剌建祠庙名陈将军祠,宋王朝追赠“开漳圣王”。
从设置漳州开始,陈元光用了25年时间,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陈元光死后,他的部下和子孙继续进行开发闽南的活动。陈元光的子陈晌,孙陈酆、曾孙陈谟,历任漳州刺史。据记载,陈谟至元和十四年(819年)卒,也就是说从公元669年陈政人闽至公元819年陈谟卒,在长达l50年的时间里,陈家5代人及其从固始带来的部下们,一直致力于闽南地区的开发,直到陈谟的儿子陈泳到外地做官为止。《旧唐书》记载,到天宝年间,漳州已有5346户,l7949人,更有意思的是陈泳最后的任职是在河南老家当光州司马。
相关链接
陈元光开漳与光州固始人大规模南迁
随王审知入闽的,有不少是中原的大姓,如郑姓、王姓、陈姓等。两次入闽共87姓万余人,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陈政之子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些军校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于是固始陈氏和固始87姓便成为福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早期移民群体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陆续外迁到毗邻的台湾岛和东南亚各地,繁衍生息成为庞大族群。据1953年台湾官方户籍统计资料表明,当时台湾人口较多的姓氏(数量在500户以上者,列入台湾100个大姓)其中,就有63个姓氏的《族谱》资料上载明其祖籍河南。这些祖籍河南的“河洛郎”族群,多数又是“开漳将士”后裔。这些开漳将士的后裔凭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并逐渐在当地经济、政治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同时“河洛文明”也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使台湾政治法律关系上历来与福建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曾隶属于福建。这就是固始与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法缘久的重要原因。
(据《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信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