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洋 马依钒
编者按:连日来,我市持续低温,最低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人们明显感到寒意逼人。然而,当大多数人躲在温暖的家里时,有这样一群人仍在寒风中坚守。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为城市贡献着一份力量,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有了生机。
寒冬里,记者深入基层,走近投递员、洗车工、送奶工、送煤工……从这些平凡人的平凡岗位中,体验他们工作的艰辛和快乐。从即日起,本报开辟《寒冬里的坚守者》专栏,旨在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百态和一个个感人的片段。
在电子传播媒介越来越便捷的今天,我们早习惯于用手机、网络进行沟通获取信息,曾经背着绿邮包、走街串巷的投递员,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或许已渐渐模糊。其实,他们从未停下投递的脚步,一年365天,不管是炎炎夏日、狂风暴雨,还是数九寒天、滴水成冰,不管是一封封小小的邮件,还是装满货物的包裹,他们身着深绿色的服装、骑着绿色的电动车始终在路上,在平凡、枯燥、艰辛的工作中,为人们送去温馨、快乐和感动。
25日早晨,带着一份敬佩之情,记者走近市邮政发行局投递班的投递员们,近距离体验他们的苦与乐。
冬季早晨5时,城市依然被夜幕笼罩,很多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投递班郊区组的陈伟朝已起床,简单收拾后就往邮局赶。陈伟朝家住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叶桥村,从家里到单位骑电动车需要40分钟,为了不耽误投递,近30年的工作中,无论寒暑,他都起得这么早。尽管陈伟朝身边的人走了一拨又一拨,但他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不为别的,就是闻到油墨味心里高兴,每天就像上学时发新书一样。”陈伟朝说,如今已经52岁的他,还想一直这样干到退休,“投递员坚持到60岁退休的,我身边只有两个,我要做第3个。”
记者在邮局看到,分拣室里是跟陈伟朝一样早来的投递员,大家都在麻利地打扫卫生,等待报纸、邮件和包裹。据市邮政发行局投递班班长陈秋菊介绍,目前他们班共有投递员50多人,负责市区50多个段道的投递,有的段道比如金牛山物流产业集聚区,位置偏远,光跑个来回,车子电量就够呛,一到数九寒天,刺骨的寒风和冰雪天气让投递工作更为艰苦。
8时许,邮件陆续来了,投递员忙着查数、分拣。单位的平放,个人的折叠,按照区域顺序依次排放,没有任何标记,记者已经看花了眼,对已经在这个岗位工作了15年的连启梅来说,地址表都在她的大脑里,思路清晰。“我是从棉织厂下岗的,到邮局当投递员再就业,心里特别珍惜。”连启梅说,刚开始虽有师傅带,但分起报纸来还是手忙脚乱,笨鸟先飞,她总是头一天下午就来分拣,然后认真地做上标记。“我的段道是107国道到贤山村一带,地址在哪儿、哪一家多少报纸、什么报纸都已经熟记于心了。”即便这样,碰见邮件多时,上午的投递要一直干到下午2时。“我们一家三口,3个地方吃饭,我在我妈家,孩子在学校,他爸在单位,主要是我们这工作忙起来没个点,根本顾不上做饭照顾家庭。有一次车坏在路上,投递区域又比较偏远,推了好久,找到修车点,赶紧借了辆车又接着投递,一直到下午2时才吃上饭。”连启梅说,真心付出就有回报,碰到天气恶劣时,好心市民很体贴,总是说晚一点没关系,越是这样,我们越想把工作做好。
报纸、邮件、快递,不一会儿,投递员电动车的前后车篮、踏板上已被装得满满当当,整装待发。冬季只有几摄氏度甚至零摄氏度以下的天气,骑电动车寒风扫面,再加上邮件多、穿得厚、行动不便,有的邮件地址还不完整,投递起来相当不容易。1989年出生的王健在当投递员前,换过两个工作,但这份最不容易的工作他却想坚持下来。“这几年城市建设、人口流动加快,经常出现邮件地址不详、名字写错的情况。比如,有一次一封收信人地址只写了‘楚王城大道’几个字,按规定我们可以退回,但是我找了将近一个月,跑了好几家居委会,终于打听到这个人,把信件交给他,这个时候特有成就感。”王健说。
寒风中,投递员们包裹得严严实实出发了。也许你还未来得及看清他的容貌,他就要奔向下一家。寒冬里,当从他们手中接过亲友亲切的问候、最新的报刊、沉甸甸的包裹时,请记得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