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方志 实习生 简文发

核心新闻

不在大型地震带上的信阳,于2013年12月19日“震”了一次!

一个与地震有关的人,一个与地震有关的名字,让信阳人,乃至河南人都振奋不已!

张培震——这个信阳市淮滨县城关镇的老乡于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张培震,男,1955年12月出生,河南省淮滨县人。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同年,考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2年-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87年-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培震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国际有关领域形成了较大影响。张培震研究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其中SCI收录51篇,被SCI他引2219次,被CSCD他引1174次。2001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的Article文章被列为该期的“亮点”论文;在ESI公布的2001年-2011年10年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前3096篇论文中,他有6篇入选,排名分别为第131、218、466、1537、1829和2231位。

张培震先后在1992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同年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7年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同年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先进个人奖,2010年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记者感言

信阳人杰地灵

在对张培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质部院士的事进行采访之前,记者将这个消息通过网络发给了同学、朋友,而在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所有人都赞道:“牛,信阳还是有人才的!”

而对张培震当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院士感到最为骄傲的,应该是信阳市地震局和信阳地震台的同志了。“信阳很少发生地震,但是从我们信阳走出去一个专门研究地震的院士级人物,这让我们很骄傲,也说明我们信阳能出人才,能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信阳市地震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是的,人杰地灵的信阳从不缺少人才,如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圣常、著名科学家、固始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如果细考,你会发现各行各业,都有着信阳人的身影,而且个中都不乏一些干得风风火火、扬名立万的人。信阳出人才,得益于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得益于信阳人的好学和苦干。好学长才智,苦干出成效。张培震从一个普通的地震台工作人员成长为国内地质学的权威人士,进而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就是好学、苦干的结果。

张培震身上流淌着信阳人的血液,他是好学、苦干的信阳人的缩影,而好学、苦干的信阳人也必将以他为榜样,为楷模,在各行各业踏实肯干,勇于担当和奉献。在信阳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期待,信阳籍的“院士”还会不断涌现。

延伸新闻

潜心钻研学术的张培震

12月23日上午,在采访张培震本人之前,记者首先联系了其曾在信阳地震台工作时的同事,信阳地震台观测员李福生。李福生告诉记者,张培震曾于1975年12月进入信阳地震台工作,后于1976年3月离开信阳地震台,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长春地质学院,从此开始研究地震地质学。

李福生说,虽然和张培震在一起共事只有4个月时间,但是他对张培震非常熟悉,一提起张培震,他就会竖起大拇指。“张培震是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是个能坐得下来、钻得进去搞学术的人。”李福生说,“张培震在信阳地震台工作时,只有20岁,但是他在对待工作和钻研学术上却表现出了超常的成熟和稳重。”李福生告诉记者,张培震能当选中科院院士,他并不奇怪,因为他一直认为张培震有这个实力。“在国内地质学领域,张培震可以算得上是领军人物。”李福生如是说。

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名字上又偏偏带个“震”字,李福生开玩笑地说:“张培震或许就是为研究地震而生的!”

谦虚低调的张培震

信阳地震台观测员李福生说,张培震为人非常谦逊,待人接物相当随和。“他是国内地质学界的权威人物,但是为人非常谦虚,低调。”李福生告诉记者,“我们河南省地震局每次请他讲课或指导,他从不推辞,甚至是我们信阳市地震台请他来指导工作,他也会欣然接受,这既体现了他对河南,对老家信阳的支持和厚爱,又说明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

23日20时41分,记者拨通了张培震的电话,片刻之后,张培震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是那熟悉的淮滨口音!张培震说他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是听说是信阳的记者,就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了。当记者对他当选中科院院士进行祝贺时,他表现得异常谦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和别人没什么两样,只是从事的工作不同而已。”

张培震告诉记者,他每年春节都会回淮滨老家,因为他母亲还在老家生活。“老人不愿意到大城市,只愿意待在老家,而我又常年忙碌,只有春节才能抽空回家陪陪她。”谈及母亲,张培震的声音明显低沉了很多,甚至有些哽咽。自古忠孝难两全,张培震为我国地震事业付出了太多,但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是他最大的遗憾。

对老家信阳,张培震说他很内疚,因为他自认为对老家没有作出过贡献。“虽然生在信阳,也在信阳工作过,但对信阳实在没作出过什么贡献,所以每次回老家都是悄悄回,悄悄走,不好意思打扰别人。”张培震说。

不过,2011年11月29日,张培震在河南省地震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回到了信阳老家,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指导。谈起那次老家之旅,张培震说他很感动:“信阳变化很多,城市变大了,变美了。而我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招待,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