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彭帮怀是郑州一家作文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他阅读了今年秋季上市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后,发现多处错误和待商榷之处,“我目前找到了32处,可以定性的至少有10处。”(《人民日报》11月27日)
实际上,教材出错并非个案。比如,教科书的插图中,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穿反;荀子坐在凳子上读那个时代不可能有的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5年等。不独语文,外语、历史、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教材都曾被人挑出诸多错误。
教材不同于一般读物,是一种阅读率相对较高的纸质媒介,其功能和字典、词典一样,都属于规范性的出版物,一旦出现知识性差错,便会对学生造成一辈子的影响。由于教材的特殊性,人们对教材有一种本能的信任感,显然教材出现错误,对人们的误导会更加严重。
但可惜的是,教材错误不断涌现,尤为可气的是,出版社不仅缺乏印刷教材的严谨态度,还缺乏纠错积极性。对于教材错误,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脱责任。
其实,只要工作细心一些,教材里的一些“硬伤”都能够避免。比如“沐浴”的“沐”字写成了“沭”,多了一点;“虽有佳肴”误写成“虽有嘉肴”;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误写成“我寄悉心与明月”等。
可见,教材出错,并非因为高深技术所致,恰恰是责任心缺失造成。同时,急功近利的出版之风,以及教材从编撰、审订,到出版、发行,都由少数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办,民间力量很难参与教材的编写、发行,难以形成有效竞争,也是教材出错的主要原因。
因此,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公正、透明的教材选用机制,让老师和学生自由选用教材,让不同版本的教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才能有效降低教材的出错率。此外,还要对教材错误实行“零容忍”,设立黑名单和召回制度,如果教材出现错误,应责令出版社召回图书,并将其列入黑名单,一段时间内不能再出版教材。
读者: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