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从港大休学准备复读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刘丁宁如此选择,主观上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客观上,香港大学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刘丁宁的眼睛不太能适应。

笔者特意从网上看了刘丁宁参加的那期《天天向上》节目,刘丁宁一句“其实要是真心说,我想报北大中文系”,暴露了她心里其实有一个北大情结。她自己也坦承,选择港大是听从了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显然,我们与其说刘丁宁是因为不适应港大的生活而休学,倒不如说她对港大有着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节目的播出是7月26日,当时港大还未开学,刘丁宁心里的天平已经开始向北大倾斜。可以说她的休学是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世俗的眼里,港大的排名一直高于清华和北大,这几年,在内地学子心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获得了港大的72万元全额奖学金却选择休学,似乎有些可惜。但鞋是不是合适,还得自己的脚去试,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觉得好看,就要忍受挤脚之苦。觉得港大不适合自己,休学复读未尝不是一次及时的纠偏。

其实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想,要是刘丁宁是从一个普通的学校休学,立志考北大,人们将是另一种态度。她休学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只不过是港大的名气放大了这种新闻效应。再有名的大学,只不过是一所大学而已,都并非人生的全部。从某种意义上讲,刘丁宁能够顺利地作出自己的选择,也正是社会宽容和进步的表现。

年轻没有失败,只要信心还在。我们应该羡慕,刘丁宁有体谅她的师长给予支持,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有心中的梦想可以追求。她年少无知也罢,涉世未深也罢,我们应该给她理解和鼓励,而不是给她施加压力。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已经达到了北大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如果北大方面能够进行录取,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上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报考的学校,这个问题并不只出现在刘丁宁身上,实现同类院校间的流动,既对学生本人有益,又无损社会的公平,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