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 剑
“出发啦!”领队一声令下,驾驶大巴车的年轻师傅娴熟的关上车门,发动汽车,开始了我们的“七一”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重宣入党誓词之行。
在高速公路上畅行二十公里,一下高速公路,满眼绿色与光鲜明媚向我们扑来,大巴车在公路上蜿蜒穿行,一路上听着熟悉这块热土的同志介绍其中的旧事轶闻,以及沧桑巨变。
何家冲,一个南方特色的曾经极不起眼的地名,距信阳市区40多公里,豫鄂交界。村前的小河流向西北,名叫九龙河。何家冲村行政隶属罗山县铁铺乡,这个1956年设立的小乡据说是以铁匠铺闻名,而今天绿树环抱着一条小河静静地流过小镇,怎么也找不到铁匠的叮当声。像其他豫南乡镇一样,由于水质优越,工艺原始、古老,铁铺乡的豆腐十分出名,比县城价格高出两三成,但十分抢手。
大别山的地形很特别,一山接一山,一冲连一冲,车子转过几道弯、两座小桥,沿着九龙河,忽然看到绿树从中的一座大门,用双手托举着巨大的“闪闪红星”门,一种庄严油然而生;震撼的力量冲击着心灵,我能感受到那双大手的力量,托举起新中国希望的力量。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就在何氏祠堂里面。何氏祠堂建于明末,已有400年历史,属徽派建筑,占地几亩,前后两栋各五间,东西有厢房,布瓦覆盖,砖雕鸟兽压背,本雕窗棂,风格古朴,安静、庄重。
几百米外的何家大院是当时红军的战地医院以及后勤基地,其实是由四座结构极相似的院落联排构成,并非一般意义院落。
何家祖先选择此地,主要原因大抵有二:一为避乱或避祸;二为谋生,过去土地私有,一般家族人口发展而土地不足,故而大家族要分拆,虽然山区交通不便,但土地肥沃,社会关系简单,故易于发展。
不管怎样,何家冲养育了当地的人家,承载着相当规模的人口需求并有能力负担红二十五军的庞大供应。
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剿”,二十五军战斗不息。1932年组建的二十五军辗转战斗于鄂豫皖大别山区,以吴焕先、徐海东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偶然而又必然地选择了这个优越的地点,安顿好红军的首脑机关和后勤中心,更加上1926年何家冲就成立了农会,这真是一个优良的“避风港”。
听到何家冲村支书稍带口音的讲解,他十分熟悉二十五军在1934年出发前的点点滴滴,更看到他因祖上遗产为革命立新功而洋溢的自豪感。
随着参观的继续,可以看见,当时的状况十分艰苦。他们的装备、衣着、吃食都十分简朴,让如今的许多人无法想象!可就是这样一群面带饥饿之色,严重营养不良,衣衫褴褛,装备千奇百怪的一群人,最后被毛泽东评价为“为革命立了大功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看看橱柜里展示的文件,墙上的标语口号,你就找到答案了:他们有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极度为人民负责任的革命性,极高尚的信仰,极其坚定的信念。
当然!革命会遇到挫折,会面临险境甚至绝境,但是,他们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服从党的领导,他们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程子华同志带来了中央苏区中革军委的命令:“北上抗日”!
那棵高大而古老的白果树见证了这一切,1934年11月16日,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近3000斗士排列整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抗日先遣队”的战旗猎猎飘扬。
“出发!”随着这一声浑厚而极具穿透力的号令,这些九死一生的战士,脚踏崎岖与泥泞,头顶着雨打风吹,坚定的踏出“万里长征”的一大步。尽管前途莫测,枪林弹雨,生死无常,但他们依旧怀揣梦想,背负重托,坚定地踏上了长征路。
我们是他们的接棒人!
今天,骄阳似火,我们一百多号人,展开党旗,举起右手,在白果树下庄重宣誓,自发自愿地接受党的教诲。我们依然还在“长征”途中,我们能否举起他们的大旗,穿越重重迷雾,直达胜利的彼岸?
我坚信:我们可以!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有着一样的基因,虽然前途险滩遍布,我们依然像那一天一样,随着“出发”的号令,循着先辈的足迹,义无反顾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