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继疆

再见到陆建斌(化名)的时候,他正在东方红大道旁的一家台球会馆内带学员,偶尔出手指点一下架杆姿势、击球部位,更多的时候,他则是抱着球杆站在一边,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小徒弟打球。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再回到球台前,却不再像二十多年前刚拿到信阳台球排名赛冠军时那般的张扬,而是在静静地享受着台球带给自己的乐趣。是什么让这位曾经叱咤信阳台坛的“天才少年”有了如此的改变呢?

“他很有天赋,而且也肯下苦工,当初收下这个徒弟,就是看在这两方面。那时候,陆建斌每天坚持刻苦练球,球技飞速提升,我时常为他感到骄傲。”对于爱徒,信阳台球联盟主席、裁判长,豫南联盟裁判长梁小凡如数家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带着他‘坐镇’文化宫的台球厅,因为当时的文化娱乐项目比较少,所以每天前来挑战的人络绎不绝,那也是信阳台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不过几乎每次他都打得对方心服口服,久而久之,球友们都叫他‘天王’。”

出了名,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名与利的诱惑,二十出头的陆建斌迷失了。“但是,随着他踏入社会,接触到了一些朋友,他每天的生活都用打牌来充实。渐渐地,他出现球厅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打球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常常打球打得激烈时,传呼机响起,有人约打牌,他放下球杆悄然离开了。随后,球厅里再也没有出现过陆建斌的身影。”谈到此处,梁小凡痛心疾首,“我常给他打电话,劝他不应该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牌桌上,但他根本听不进去,这一晃就是二十年。”

“这几年,随着我国台球名将夺得了世界冠军,国人无不为之骄傲,这项源于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走进了千家万户。看到打球的环境好了,不再是像港台电影里街边小混混的聚会场所了,家长们也愿意孩子们参与到打球上来。”梁小凡告诉记者。据记者调查,我市市区中高档的台球厅约四十多家,消防、条件、环境都做得十分到位,台球爱好者们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相互切磋,十分融洽。而陆建斌的“回归”,正源自于一名初中生与家长的一次对话。“2011年暑假的一个下午,我在申碑路买菜时看到一个初中生正缠着父亲去打台球,还说要报培训班,我一下回想起许多年前的自己,还有曾经‘奋不顾身’热爱着的东西。”陆建斌说,“我跟着这对父子来到球厅,发现确实今非昔比,优雅的环境让我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当即陆建斌掏出手机,拨通了梁小凡师傅的电话,“在电话中,梁老师对我说,让我别再打牌了,很多老球友一直坚持至今,用台球丰富业余生活,充实自己,虽然我这个年纪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成就,但是人的一生应当是积极向上的。我突然发现,这么多年除了工作,我都用打牌来消磨时间,其实是虚度光阴,我得到的是一身的颈椎病,失去的却是良师与球友,得不偿失啊。”在梁小凡的耐心劝导下,在一些老球友的邀请下,陆建斌又拿起了球杆,走向球友间的欢声笑语之中。

离开牌桌,回到球台,陆建斌用了二十年,终于从迷失中走出,找到了彼岸。“一个好的环境,对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信阳台球的环境日趋良好,就有很多向陆建斌这样的人,重新回到了球桌前,一些不曾接触过台球的人,也希望走进台球的世界,这都是人之常情。现在生活好了,物质丰富了,市民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的环境。台球也好,其他运动项目也好,这样的项目越来越多了,社会中才能拥有更多的‘正能量’。”梁小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