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购买住房不仅仅是满足居住需求,而且更多涉及到家庭未来收入的跨期分配与财富的合理配置。因此,透支购房能力,实际上是居民在房价上涨预期与个人收入增长缓慢的双重压力下所作的艰难抉择。近期,记者周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买房意愿日加强烈,无论是改善性住房需求还是刚性住房需求,他们纷纷“败倒”在日益高企的房价面前,而我市城区新房供给速度显然无法满足这群人的购房意愿,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迫走向了二手房购置的道路。今天,记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部分居民即使在透支购房能力的前提下,也不得不买房的原因。

1.财富保值效应

我国历来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传统,而土地就是所谓的“本”。演变到现在,“本”又体现为房产。房产比黄金更能抵抗通货膨胀。2006年至今,部分热点城市热点区域房价上涨7倍,同期黄金价格最高才升了4倍。特别是当前我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工具稀少,而社会财富保值需求极其旺盛。相比较而言,投资房产更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2.婚房效应

购房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对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来说,住房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前置条件。“丈母娘需求”真实而又普遍,是住房刚性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房子多大,结婚都得有个窝,而在中国的传统消费观念上,对住房的需求,买房往往远远大于租房,人们都试图通过购房来寻求心理上的相对安稳。因此,网上盛传的“丈母娘逼高了房价”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3.恐涨效应

虽然部分居民并不具备购房能力,但还是要透支未来收入,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住房,其根本原因在于担心房价继续上涨。十年的调控,房价不仅没有下跌,而且达到惊人高位。由此可见,房价上涨预期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实现根本逆转难度较大。

4.财富示范效应

住房市场的羊群效应,并不是居民的盲目跟风选择,而是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观察他人经济行为,不仅可以收集风险信息,而且是进行风险决策体验的一种有效途径。事实证明,2003年以来,决定购买房产的人,都从房价的快速上涨中或多或少增加了真实或纸面财富。可见,房地产市场财富示范效应非常惊人。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