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桥渡口(1987年)
胜利南路(1985年)
文艺踩街(1985年)
二号桥渡口(1987年)
羊山老街(1992年)

本报记者 张方志

我与作者曾见过面但印象不深,当这本摄影画册的样稿摆在面前,一页一页地仔细翻阅之后,我对作者的初衷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能有如此执着的毅力,怀着一颗真诚的心,透过镜头长期关注着家乡的变迁,拍摄并积累了这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实属难得。

在当今迅猛发展的数码时代,摄影爱好者也在成倍地增长,如果有一部分摄影人能像作者一样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关注社会变革,将为后人留下一批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图片资料,这也正体现了摄影的本质属性——记录。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于德水)

曾几何时,我一直有个梦想,梦想在黄昏之时徒步走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四下寂静,唯步履之声敲入耳鼓。然后,一阵“铃铃铃……”的响声从背后传来,接着,一位妙龄女郎骑着自行车翩然而至,又翩然而去,只留下一阵芳香荡漾在悠长孤寂的小巷里。可是,这个梦想一直未能成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正在趋向永远不会实现。因为,在一条条深巷被推倒改造后,在一辆辆汽车正逐渐深入到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中时,深巷听单车铃声,赏美女身姿,闻美女幽香的绝美意境显然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我无法断言这对于人生本身而言到底是幸还是不幸,但是就记忆这本人生之书来说,它确是一张残页。

所幸,张一帆三十年来孜孜不倦,走街串巷,在我们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影像,从而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不再残缺,不再苍老。

古往今来,总有人热衷于记录历史,或官家的,或民间的,或文字的,或图片的,而张一帆正是一个在民间喜欢用照片记录历史的人。如今,他以《信阳记忆》为名,集结出版了其三十年来苦心拍摄下来的有关信阳城市变迁的照片,虽少有文字,但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

当《信阳记忆》画册的第一幅照片映入眼帘时,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了。照片中那位留着披肩长发的妙龄女郎俨然就是主角。她坐在自行车上,虽回眸未笑,但却早已令人怦然心动。活泼、俏皮、阳光、朝气蓬勃,这不正是我们这座城市三十年前的真实写照吗?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相较于那些照片中的影像,如今的这座城市早已经人是物非,人非物非了。我在想,发展是必然的,发展也是必需的,但当夜深人静之时,细细品味这些照片,我们却感觉不到一丝的陈旧和脏乱。相反,心底却泛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暖流,这暖流融会着温馨,甜蜜和感动……

暮春时节,在南湾湖大坝上俯看春花;仲夏之午,在浉河之中嬉戏追逐;金秋之际,在贤山之顶纵情高歌;寒冬之时,在浉河公园挽臂私语……这一切是多么的亲切和亲近啊,仿佛就在昨日。我问过曾经恰值豆蔻少女,如今已是妈妈的女子,可曾记得这些;我还问过曾经是懵懂无知的少年,如今却已是爸爸的男子,可曾记得这些,他们都在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幸福动情地说:记得!

是啊,记得!这种暖人心房的往事怎么会忘记呢?它是不会老的,也是历久弥新的。回忆不老,而那种回忆时的甜美,不正是在这一张张陈旧的老照片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醇厚吗?

曾经,我总在心里揣测张一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现在,我懂了,他是一个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身边有人千千万,有照相机的也千千万,但唯有张一帆甘愿沉心静气,默默无闻,三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双眼捕捉城市的身影,用双手记录城市的足迹。他说:“只要还能走得动,只要还能端起照相机,就一直拍下去,把家乡的秀丽风光、人文景观,崛起的新区呈献给世人,以激发天下的信阳人对故土的热爱,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多么质朴的话语啊,又是多么坚定的誓言啊。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能不为张一帆的淡泊明志,独享清幽而折服吗?又怎能不去感谢他为了丰富我们的记忆而孜孜以求?

合上《信阳记忆》这本画册,宛若尘封了信阳三十年的历史,我不忍,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我又在想,人对自己过去的记忆,不是和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一样的吗?人生在世,无论曾经是辉煌还是落寞,行将结尾时,回想起从前,我们内心之中总会生发出一股温暖,这温暖无需搜罗幸福来映衬,因为回忆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老城印记

我在信阳生活和工作近五十年了,在童年的记忆里,城区唯一一条像样的大街东方红大道贯穿东西,街道两旁多是砖瓦平房和茅草房,最高的建筑物信阳市百货大楼也仅有3层。人口多集中在老城里,中山路、胜利路、鲍氏街、樱桃胡同、小南门、老东关……,这里呈现着昔日的繁华景象。

踩街纪事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厚重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著名的歌舞之乡,信阳民间歌舞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春节期间,东方红大道文艺踩街活动成为豫南民俗集中展示的大舞台。此刻,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纷纷聚集在街道两旁,静静地等待着表演队伍到来。锣鼓声声由远而近,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花挑舞……令人目不暇接。

浉河东流

登上贤山向东俯瞰,浉河婉如一条玉带,环绕在申城大地上。悠久的浉河是信阳人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信阳儿女。南湾湖水不仅浇灌着万亩良田,更是城市居民沏茶做饭、得以生存的源泉。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浉河水清澈见底,鸭子在水中觅食,白鹭在远处飞翔。盛夏的假日里,大人们在河边洗衣,孩子们在浅水中捉鱼摸蟹,垂钓的人们不时挥动着鱼竿……

羊山老街

多年前,我怀揣着相机在羊山老街小巷里穿行,默默地进行着影像的记录。2003年6月下旬的一天,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羊山新区的崛起拉开了序幕。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街将逐渐地消失殆尽,这是留在信阳人心中最后的老城记忆。

后 记

20世纪80年代初,我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43元购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照相机,每逢节假日我都带着相机走街串巷,见什么拍什么,胡同小院、百年老宅、打铁铺子、街头小吃、踩街民俗,一一收入镜头。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的变化日新月异,如今老城旧貌已消失殆尽。每当翻阅这些老照片时,都会唤起我对往日的回忆,昔日老街场景一幅幅呈现在眼前,满街的叫卖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近三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拍摄,用摄影这一特有的纪实功能,记录着家乡的变迁。我的信念:只要还能走得动,只要还能端起照相机,就会一直拍下去,把家乡的秀丽风光、人文景观、崛起的新区呈献给世人,以激发信阳人对故土的热爱。(张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