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对于12月1日媒体曝光的“郑州农民工立交桥下躺20余日死亡,120救助站见而未救”一事,郑州市卫生局对事件经过作出说明,称“不救”是因为患者本人要求不去医院做进一步治疗,对这位农民工的不幸去世表示深切哀悼。(12月2日大河网)
看到这则说明,我们不禁会问,他患病多时,却为何“拒绝”救助?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民工生存之艰。在桥下停车场内住了一个多月,白天等活、干活,晚上睡地上。最近20多天,可能是得了什么病,整天躺在地上不起身。难道他不希望去医院吗?但在没有得到免费救治的许诺,他自然会拒绝救治。或者说,即使医院暂时不提及医疗费用,但打工赚钱之迫切对于他来说可能高于疾病的救治,也许他存有“躺一躺就会没事”的侥幸,但残酷的病魔没有给予他侥幸的机会。
固然,倘若事实真如说明所言,病人意识清醒,并且拒绝去医院,尊重病人自己的意愿也并非无理无据。然而,作为医疗机构,救死扶伤是天职,可在现实原因驱使下,竟轻易放任宝贵生命的逝去。
官方说明看似叙述了事实,厘清了责任,最后透露出的意思却是,并非“见死不救”,实在是病人自己“不想活”。可这种逻辑不无荒唐,也让人颇为寒心。一则说明,即使最后加上一声哀悼,却难掩冷酷和对生命的漠视,也折射出现有医疗和救助体制的诸多问题。
(李 杏 周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