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成为言论自由以及民主实验的轴心性平台时,它的开放、尖锐和咄咄逼人在重新修订着公共话语的标准。

一些人不断提出理想化的要求,并带动部分舆论的参与。这样的舆论运动常常并非是要解决问题的,而就是为了制造舆论本身,这样的舆论及意识形态泡沫逐渐在中国获得了生存能力,并围绕自身构建起有成长性的生态。这些人提供新的利益链模板,营造了阵地。此前,空谈主要是官员的专利,而如今,空谈的参与者结构要复杂多了。空谈者彼此调侃、冲突,有了戏剧性,也有了更多“可持续性”。

做事的人也必须比过去更会说,否则可能吃亏,你可能冷不防就被舆论摆到民主和公平的对面。很多严肃的评论家强调,“作秀”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决不反对各种理论争论,但争论一旦压倒实干,社会被口号主导,就可能把我们这个底子薄、人口多的大国引向弯路和歧路。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