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平

一次去乡下吃饭,我骑着车子在一条绿荫覆盖的水泥道上慢慢行驶,温暖的阳光照在脸上,轻柔的风从发梢吹过,耳机里响起精典老歌《怒放的生命》。琴弦拨动着心弦,歌声像溪水从身体流过,那样澄澈那样动情,整个人如同在浪漫温婉的诗行里自由飞翔。

我徜徉在幸福里。

行到一个拐弯处,邂逅一位农夫,他衣着陈旧褶皱,身上青稞和汗水杂合的味道还未散尽。和他迎面走过,我不知道他的年龄,却能明显感觉他的苍老。因为驼背,又弯着腰,他看上去不足一米高,其实即便他直立也不过一米三。他目光平和地直视地面,脚步不快,但坚实有力。肩上拉着一辆架子车,车子很旧,空的。仅凭他的外貌和车身的斑驳痕迹,足可以大胆想象他和车子一起走过的岁月。我们无法猜测他一生所经历的平坦抑或坎坷,安适抑或苦累,成功抑或失败,但他那背弯的腰身一定撑起了某个时代或者精神的空间。

此时,我忽然觉得自己站在了对生命姿态、幸福生活的认知的拐点。

在这之前,我总以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成年,再到恋爱结婚,历经快乐与苦痛,品味幸福与忧伤,一切只是对这个世界的自然反应,就像水冲下高山,淌过原野,融入海洋,一切顺其自然,总会有彼岸。至于生活的意义何在?判断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人们一直追问的、看似浅显又很深刻的话题,我从未认真思考过。

那天,农夫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深深的皱纹、背弯的腰,以最普通最真实的表象从更深层面告诉我准确的答案。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在行进中承担和付出的过程。我们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承受自然、社会加之于生命成长过程的各种考验,关键时刻我们还必须冲破重重险隘,让生命更健康持久,让生活更充实幸福,以彰显生命的原本内涵。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幸福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社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感性和理性的体验。譬如,静静看着儿子甜蜜酣睡,注视父母沧桑的面庞是幸福;曾经带领学生一起唱歌、爬山,拭去他们脸上伤心的眼泪是幸福;欣赏春花烂漫,感受夏日清凉是幸福;品位秋之厚重,聆听冬雪飘飞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满足,是一种顿悟。

那天与这位农夫邂逅,对我而言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