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沙窝镇中心学校 项莹莹
作为沙窝镇乡村教学点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7年教师生涯里的平凡日常。若用滋味为这段时光作注,“苦、辣、酸、甜” 四字最是贴切——它们像四味真火,在日复一日的淬炼中,让我的教育初心愈发纯粹。
苦——教师身份,成长起点
7年前那个黄昏,我踏着夕阳走进沙窝镇油榨教学点时,破旧的校舍、简陋的设施,工作环境有着巨大的落差,犹如给了我当头一棒。20平方米的宿舍被两张床和桌子挤得转不开身,窗外旱厕的气味时不时飘进来,学校没有淋浴间,更别提热水器了,只能周五回家才能洗去一周的疲惫。可这些肉眼可见的苦,比起一年级包班教学的琐碎与沉重,反倒不值一提了。每天7节课连轴转,从“aoe”的发音讲到“2+3”的算术,从上体育课到教唱儿歌,放学后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我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却在孩子们澄澈的眼睛里,读懂了“坚守”二字的分量——那是明知困顿却依然选择扎根的勇气。
调去中心学校那天,孩子们抱着我的腿不让走,小涵仰着哭红的脸说:“项老师,我想和您拍张照,想您时看看。”我蹲下来搂住他们,相机咔嗒一声,将这12个孩子定格成我教育生涯里最珍贵的勋章。而这份与孩子们共同生长的默契,也成了我面对新挑战时最坚实的底气。
辣——严慈相济,亦师亦友
带着教学点的沉淀来到中心校,我便接手了502班这个出了名的 “烫手山芋”。刚开学那一个月,我每天都像在打一场硬仗。上课前要花10分钟维持纪律,讲课时总被后排的打闹声打断。痛定思痛后,我慢慢摸到了门道,教育的“辣”从不是声色俱厉的训斥,而是刚柔相济的引导。于是,我开始改变策略,在“严”与“慈”之间找平衡,不断变换着严师益友的双重角色。课上,我是板着脸“讲规矩、明底线”的严师。我把“课堂积分表”贴在黑板右侧,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他们明白集体荣誉里有每个人的责任。谁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立刻用红笔在积分表上做标记,小组总分每周清零,垫底的要集体打扫卫生。课下,我尽量让自己不那么“老师”,去做他们的“知心大姐姐”,常在课间和他们聊最喜欢的游戏、讲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成了能听他们说秘密的朋友。运动会前,我带着男生练接力跑,陪女生编加油手环;酷暑时,我自掏腰包买雪糕给他们解暑。
变化是从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始显现的:课堂上举手的人渐渐多了,小彤的作文里开始出现“我们班”这样的词,连最调皮的小帅都在作文里写“不想拖小组后腿”。在出期末成绩那天,当得知“502班平均分年级第一”时,全班先是愣住,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班长小妍冲上来抱住我大喊“老师,我们做到了!”那一刻,我懂了:所谓“辣”味教育,不过是用规则划出成长的边界,用温度填满心灵的缝隙。
酸——心系留守,步履不停
农村校园里,留守儿童的身影随处可见。我深知,他们心底的“酸”,是比教学更沉重的命题。那个瘦小沉默、总蜷缩在角落的小胡,格外牵动我的心。一次作文课上,提到父母,她突然崩溃大哭,我才知道她母亲因病离世,从此她的世界崩塌了。为了帮她重新找回阳光,我特意调整了午餐时间,邀请小胡来办公室一起吃。起初她只是埋头吃饭,我便轻声和她分享趣事,聊聊她喜欢的食物。渐渐地,她会小声回应,偶尔露出浅浅的笑意。我们还有个安静的校园角落作为“秘密基地”,每周去一两次,有时静静看校园风景,有时她会诉说对妈妈的思念或学校的烦恼。我总是握着她的手,告诉她:“没关系,老师在这儿呢。”
甜——情牵一生,根植沃土
最让我心头发热的,是那封从初中校园辗转寄来的集体信。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写得认真,里面是502班十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的留言:“老师,我在初中很好,只是没有您,少了些趣味。”“老师,我这次考了年级第二,您教的记笔记方法超管用!”读着这些话,眼前仿佛又看见他们当初趴在桌上写作业的模样。原来那些手把手教过的道理,真的会长成他们心里的根。这些惦念,是教育路上最甜蜜的馈赠,既滋养着我的教育初心,也让我深知:教育的意义,永远在课堂之外延伸。
现在再回望这7年的乡村教育路,苦是让根扎得更深的养分,辣是让枝干长得更直的修剪,酸是让叶脉更坚韧的雨露,而甜,是这些滋味最终结出的果。这些滋味交织成的,不仅是我的成长轨迹,更是乡村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更多乡村孩子的眼睛里有了光,当他们的脚步能走出更远的天地,这便是教育给予时代最厚重的回答—— 它让每一份微小的坚持,都成为改变未来的可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