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危难时刻施援手,救命之恩永铭记”——现在,这14字的金字锦旗虽然挂在江西省景德镇高新区建设管理局,却让信阳固始籍退伍军人陈鹏为家乡扬美名,成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又一个新时代英雄。
“当时,逆流而上,但一想到小孩和我儿子一般年纪,手里托的是一条鲜活生命,就不敢松劲。”7月11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信阳固始籍退伍军人、江西省景德镇高新区建设管理局干部陈鹏,谈起5天前勇救落水儿童的场景,他坦言受伤的脚部行动略有不便。“危险时刻肯定要冲上去,‘军装’虽然脱了,可军人的本色不能丢。” 陈鹏坚定地说。
那是惊险一瞬。7月6日傍晚,景德镇酷热难当,“景漂”王海磊带着儿子到昌江河凤凰大桥附近水域玩水消暑。谁知水流掠过,小王脚上的塑料拖鞋被卷向河心中。“我当时就想把拖鞋捞回来,没想到水流太急,那片水域的深度也远超预期。”王海磊果断放弃捞鞋,转身想回到儿子身边。可逆流游回岸边的几十米距离,他已精疲力尽。
就在这时,耳边传来“有人溺水啦!”的喊声,王海磊这才发现,原来儿子小王套着的游泳圈竟被隔离带的浮漂挂脱了,不会游泳的小王在水中慌乱地扑腾着,已经被水流从浅水区冲向远处的深水区。看着儿子在水中挣扎,王海磊心急如焚,可自己体力早已透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影奋不顾身地朝着小王所在的方向游去,这个身影就是陈鹏。
当天傍晚,陈鹏正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戏水。“爸爸!那个小朋友溺水了,不行了!”8岁的儿子突然拽住他的胳膊。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陈鹏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在水面上时隐时现。
“坏了!”陈鹏当时心头一紧,对自家俩孩子吼了句“别动!等爸爸回来”,便一头扎进了水里。
陈鹏奋力划水,30米,20米,10米……靠近时,他猛地将小王从水中托出。“别怕!抬起头!抓着叔叔!”小王在慌乱中听到喊话,懂事地稳住身子。陈鹏立刻改用仰泳姿势,一手紧抓孩子的胳膊,一手奋力划水。可逆流的阻力远超想象,游出没多远,陈鹏的手臂就开始发麻,肺部像要炸开。而岸边,那几十米的距离,此刻竟像隔着千山万水。
“当时真有点慌了,”陈鹏坦言,但一想到手里托的是鲜活的生命,他就拼尽全力向岸边游去,同时呼喊岸边群众帮忙,有两名热心人闻讯下水接力。终于,在众人合力下,小王被平安救上河岸。此时的陈鹏瘫坐在岸边,血珠从脚底渗出,他才发现脚底被河床划破了好大一道血口子。
1995年入伍的陈鹏,在消防部队服役十年,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宜春火灾扑救……荣获2023年景德镇市“学雷锋标兵”称号,军人本色早已融入血脉里。
记者感言
军装虽脱 本色不改
段黎明
当昌江急流卷走孩子的呼救声,陈鹏纵身一跃的瞬间,褪去的是军装,跃动的是刻入骨髓的担当。十年消防生涯淬炼的果敢,早已化作他血脉里的本能——危难当前,无需犹豫,只因“军人的本分不能丢”。
那句“别怕!抓着叔叔!”的呼喊,是老兵对生命的庄严承诺;脚底渗血仍紧托孩童的臂膀,是党员干部对初心的践行。从军营到地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见不得别人受苦”的赤诚。
这纵身一跃,是“退伍不褪色”最生动的注脚。正如那面锦旗上的金字,不仅映照着两个家庭的缘分,更闪耀着千万老兵“若有战,召必回”的信念底色。他们或许已告别军营,却始终以军人的姿态守护着人间烟火,这便是新时代最动人的“老兵本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