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童
清明到谷雨,是信阳毛尖采摘的黄金时段,在信阳,只要说“上山”,那便是去品茶、买茶了。
浉河区湖东街道居民尹勇是典型的老茶客,清明节前已带着友人上山几次了。近日,尹勇又带着两个朋友一起前往浉河区浉河港镇黑龙潭村。
“我每年要喝十几斤毛尖茶,加上送人的,总得二十几斤。”尹勇说,“我都是自己上山买茶,大家知道我路子熟,都爱约着我一起上山。”
黑龙潭村茶农晏有福家和秦保国家都是尹勇常去的地方。
买茶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尹勇只需泡上一杯新茶,坐在茶场耐心等待采茶工送回鲜叶,称重后交给炒茶师傅即可。
毛尖茶的价格由鲜叶决定,开春越早采摘,价格越高。“价格完全透明,鲜叶价格一确定,干茶价格也就定了。”晏有福介绍,当天尹勇他们一共购买了32公斤鲜叶。
当日下午6时,茶炒好了,干茶净重9.5公斤,其中,小芽5公斤,中芽4.5公斤。
尹勇对鲜叶出干茶的比例非常满意——正常情况下,这两天3.8公斤鲜叶才能炒出1公斤干茶,而这次仅需3.4公斤。晏有福分析,这与开春后干旱少雨、茶芽含水量偏低有关。
当晚,尹勇一行满载而归,计划第二天再到秦保国家购买中芽。一位息县朋友叶先生想定制信阳红茶,尹勇当晚便联系了秦保国。
叶先生则希望能品尝到谷雨前鲜叶制作的红茶。第二天上午,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他还是随尹勇来到秦保国家。
秦保国对尹勇再次直接上门买茶感到高兴,但担心鲜叶价格高,没人愿意用谷雨前的鲜叶做红茶。“做红茶比绿茶工期长,用料也多。”他说。
秦保国联系了当地红茶制作老手老曾。还好,老曾同意接单,又经过一番细节上的商讨,双方最终达成“合作”……当天,尹勇和他的朋友叶先生满意而归。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