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面人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文
记者 刘鸿翔/视频
电影《百鸟朝凤》中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同样,也只有对传统手艺热爱的人,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目前,河南省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3项、传承人84名;省级729项、传承人641名,并有着数量庞大的市县级项目和传承人。
【非遗传承】
还有一大批坚守者
在河南省,一大批非遗传承人,都是这个领域的坚守者。
赵恩民是郑州市非遗传承人,曾被国家领导人接见,作品多次在国际上拿奖。不久前,他的一名法国学生力邀他到法国居住,但他拒绝了。如果离开了,他怕自己的作品就没了根。
王福信,洛阳王家宫灯唯一的传人。女儿在加拿大经商,多次提出要把他接过去。舍不得灯笼,王福信始终没同意。
而“汴京灯笼张”的传人张俊涛,在父亲去世后,毅然辞去了优厚待遇的工作,把手艺捡了起来。“现在没想挣钱的事,就舍不得看着祖辈的心血就这么没了。”
【保护非遗】
重点是唤起社会意识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程建军,是河南最早的一批非遗保护者,亲历了河南省30多年非遗保护的变迁。他说,非遗保护经历了两次飞跃,一次是2006年中国设“文化遗产日”以后,一次是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后。
他说,过去,保护工作只有少数人做,现在从上到下都重视了。但与之伴随的,却是传承人和项目的迅速湮灭,“以前只要找到一个人,可能整个区域的地域文化全知道了,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人了。”
但是,这么多年的努力,一大批早期的学者的奔走呼吁,目的还是达到了,“最初文化遗产日开放的时候,就是文化部门自己宣传宣传。”程建军说,现在,民办博物馆、县里的博物馆都有活动。
而在10年前,谁提起非遗,会觉得高深得不得了,现在已经很大程度上深入人心了。“保护非遗,最重要的还是唤起社会意识。”
【征集】
身边有非遗 请联系我们
由河南商报联合欧凯龙共同打造的“首届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于7月16日、17日在郑州欧凯龙东区旗舰店举办。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特面向社会征集“身边的非遗”配套活动,河南商报将选择亟须保护的非遗线索报送省市非遗保护部门,同时将择优在非遗展上进行展出。此外,如果您对非遗保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将您的意见和建议一并转至省市非遗保护部门。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心尽力。
非遗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