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郑州市大石桥附近,余得水重新盘了一间店面,开起了幸福的“夫妻店”。
4月8日,张静在邵庄,自己身后曾经住过的房子已经被拆除。
张静拉着行李箱搬出了邵庄,暂住在同学家中。
3月27日,庙李村的租户已经搬走得差不多了,陈建福一家三口还在坚守。
4月7日,陈建福和家人搬进了市区,住进与其他人合租的房子。
3月11日,在刘庄开理发店的余得水在即将关门的店中收拾东西。
4月11日的陈砦,张旭航又在这里安了“家”,做一个真正的“郑州青年”是他的梦想。
3月8日,离搬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住在庙李的张旭航,每天都会被拆迁广播吵醒。
在郑州摸爬滚打了6年,终于买了房,站在没有竣工的楼盘前,两人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3月8日,周武夫妇在居住了六年的邵庄出租房前合照,这里见证了他们从恋人到夫妻的转变。
□记者段伟朵文王亚鸽摄影
本报讯城中村,一个特殊的郑州符号,一批批有志青年“郑漂”首站,无数的青春梦、奋斗梦在这片“包容”的土壤上快速生长。
不过,随着今年年初刘庄、邵庄、庙李等几大城中村的改造,数十万“郑漂”将大迁移,走出“村寨”,第一次真正走进郑州这座现代大都市。
2月底至今,大河报记者用镜头完整跟踪记录了5名在城中村的“郑漂”表情,以及他们距离“郑州梦”更近的脚步。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摘自王蒙《青春万岁》序诗
【人物1】
表情:希望
周武夫妇,个体户,租龄6年
从2010年大学毕业住进邵庄这个小屋,小屋承载他从大学生到为人父的全部记忆。6年间,他见证了一个单间从每月180元涨到500元,牛肉拉面从一碗4块涨到了11块……
搬家的过程,也是翻动“记忆”的过程,比如,电视机是上大学时舍友们凑150元买的二手货,一直看到了现在。
大学毕业后,周武在邵庄旁边的汽配城开了一家店,靠着自己的勤劳,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好在2015年10月,他在刘庄对面的新楼盘贷款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小户型,2018年交房,到时候他的孩子就4岁了。
【人物2】
表情:淡然
张旭航,淘宝客服,租龄2年
“每天早上7点会被通知搬迁的巡回广播吵醒,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以前楼下电动车车位很吃紧,现在总是稀稀落落的,以前坐电梯高峰时期要等2趟,现在随用随走。”
3月的一天,记者在庙李见到张旭航,他的屋子非常干净整洁,他在附近的一家网店做淘宝客服,需要上夜班,不能住得太远。庙李无疑曾是他最适合的安身之所。
张旭航说,他又找到一个没有拆迁的城中村——陈寨安家。在他看来,城中村的包容性强,适合他这种“准郑州青年”,未来他还要做一个真正的“郑州青年”。
【人物3】
表情:奋斗
张静,学生,租龄2个月
在城中村居住的两个月,是刚满20岁的张静(化名)这两年来最舒适的一段时光。500块一个月的单间,朝南,阳光很好的时候煮一杯茶,坐在窗前,看人来人往。
张静曾和3个姑娘租住在客厅隔出来的小房间,只有6平米大,上下铺,像火车的卧铺。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是她毕业以后最大的梦想。
虽然城中村改造让她实现梦想的成本翻了一番,却让梦想更让人渴望:“我要为自己的‘小窝’奋斗!”
【人物4】
表情:渴望
陈建福,室内装修工,租龄4年
陈建福一直想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建立属于小家的幸福,所以他带着老婆孩子“郑漂”,靠装修谋生,渴望有一天可以在装修行业干出一番成绩。
在庙李密集的建筑中,他与家人租住在一座建筑的楼顶,很清静。天暖的时候,他们一家就在露台上吃饭,看着城市区霓虹连成的一片天,通红、璀璨,彻夜不灭。
能省一天是一天,陈建福成为庙李最后的“驻守者”。这些天到了夜里,庙李漆黑一片,而不远处就是城市区的灯光,仿佛是他蠢蠢欲动的“郑州梦”。
【人物5】
表情:坚韧
余得水,理发师,租龄4年
余得水在刘庄开了一家理发店,房租跟市里比便宜很多,人群密集,有段时间剪发剪到手软。
但城中村搬迁的最后几天,他几乎没有生意了。
曾想过要逃离郑州,但余得水心里有梦,各种不服,决定继续留下奋斗。
近日,他从朋友手里接过一家店,位于大石桥,环境比之前好一点,他打算开起“夫妻店”,自己依然做美发,妻子做美容,一店两用。
“这样算下来,成本也不会太高。”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