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铭
“您看镜头,咱们保持一下,马上就好!”近日,在长陵乡行动不便的老人杨耀廷家中,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正耐心调整手机角度,帮助老人完成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的人脸识别。这样温情的画面,近期在息县多个乡镇频频上演。
针对部分乡镇特殊老年群体面临的“认证难”问题,县人社局组建专项服务小队,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服务小队携带便携设备,深入基层一线,逐户上门对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精准认证服务。
截至目前,该局已为全县213名特殊群众提供了定制化上门认证服务,有效解决了高龄、失能、面部识别困难等群体的实际难题。
在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不同老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服务措施。对于肢体残疾或长期卧床的老人,他们耐心调整拍摄角度、协助整理仪容,反复尝试直至成功完成人脸识别;对于因年老导致面容变化、多次尝试人脸识别仍失败者,则严格按照程序要求,采用手持当日证明拍照、实时视频认证等辅助方式进行认证,确保整个过程既规范严谨,又充满人情味。
“以前总担心认证过期影响领钱,自己动不了,儿女工作忙又不在身边,心里真是犯愁。现在你们专门上门,几分钟就帮我办好了,太贴心了!”完成认证后的高龄老人冯兰芝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除了高效完成认证流程,工作人员还积极延伸服务内容。他们化身“政策宣传员”,现场为老人及其家属讲解养老保险待遇调整、资格认证周期等最新政策;同时“手把手”指导家属使用手机APP等线上服务渠道,帮助他们熟悉查询、办理等常见功能,为后续办事提供了长效便利。
为确保上门服务精准、高效、安全地覆盖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息县社保部门积极依托基层网格力量,动态摸排并建立了高龄、失能等特殊群体的管理台账;通过提前梳理认证即将到期的人员信息,并采取“电话预约、按约服务”的模式,实现了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同时,服务过程严格执行“双人上门”制度,并建立专门的服务回访机制,从细节上确保认证工作的规范可靠,从制度层面筑牢社保基金的安全防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